弘益生活 Hongyi Life

何必同

发布时间:2020-01-06 14:15:33 | 来源:【《新民网》 作者 白子超】
分享至:0

本文转自《新民网》,转发仅为学习交流,若侵犯版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孟子•告子下》

战国时代,有一位与孟子同时的学者兼官员淳于髡。他是齐国人,有几个特点:身材矮小,赘婿身份,博学广识,滑稽好辩。《诸子百家大辞典》说他:“兼有道家、法家色彩,为北方黄老学者。”孟子为齐国客卿(无实权),名气很大。可能淳于髡对孟子居高位很不服气,亦有可能淳于髡从根本上就不同意孟子的思想,故屡向孟子发难。

淳于髡列举两类人:重视声誉功业而济世救民者,轻视声誉功业而独善其身者。然后,指责准备离开齐国的孟子:先生位列三卿之中,上辅君王下济臣民的声誉和功业都未建立,就要离去,“仁者固如此乎?”淳于髡不仅讽刺了孟子本人,也攻击了儒家的一个核心概念。

孟子严正回应,举历史上三位名人伯夷、伊尹、柳下惠为例,说他们对待当权者、对待自己身份的态度和方式不同,但都趋向一个总的原则,就是仁。“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这句反问十分有力,但只有儒家学者才会真正理解,想必淳于髡不大懂。

淳于髡以鲁缪公时公仪子、子柳、子思几位贤者在朝,国力却削弱得更严重的史实,说明贤者无用。孟子再次指出虞国不用百里奚而亡,秦国用百里奚而霸,证明贤者对国家有大用。

淳于髡是好辩之人,此时举出三个历史故事,总结两点道理:一、里面有什么,一定会表现在外面;二、做了一件事,必有那件事的功效。接着,他说自己却没有看到这种状况。结论是现在没有贤者,有的话他一定会知道。这里,淳于髡的头脑已经有些混乱,前面说贤者无用,现在无法反驳孟子的百里奚之例证,只好说“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这无异于是说,贤者虽然有用,可惜现在没有。显然,淳于髡陷人逻辑矛盾之中,顺着孟子的思路在强词夺理。

孟子敏锐地感知淳于髡无力再辩,但未停止追击。孟子以孔子弃大司寇之职、离开鲁国为例,说不知道孔子的人以为孔子是因未得到祭肉而去,知道孔子的人认为孔子是因鲁君失礼而去;至于孔子本人,宁愿背负一点小罪名而离开,不想随便辞官而离开。最后,孟子深叹:“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此语有两层意义的暗指:一、现实中自有贤者,你淳于髡有眼无珠;二、我孟轲离开齐国,你淳于髡哪能理解?

这场儒家学者与黄老学者的辩论,因淳于髡发难而起,以孟子胜利而终。对于后人,其意义有二:一、窥一斑而见全豹,由此可以感知战国时代不同学派之间争鸣的普遍和深刻;二、领教孟子思想观点之精华,特别是以下两处:“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版权所有© 南昌弘益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技术支持:云端科技

赣ICP备15005709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赣A202207910060

友情链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科技部网站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赣公网安备 360109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