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益生活 Hongyi Life

虚假的共识

发布时间:2020-01-17 10:29:42 | 来源:【《今晚报》 作者 文浩】
分享至:0

本文转自《今晚报》,转发仅为学习交流,若侵犯版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惯于说谎者认为,每个人都是不诚实的,这个世界充满了谎言;网络游戏爱好者、素食主义者等认为,人群中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有很多;对家庭生活不甚满意者认为,“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类似现象不胜枚举,表明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态度、观点与行为被他人分享的程度,认为自己的行为选择与判断是普遍和适当的,而其他回应是不普遍和不适当的,这就是心理学中的虚假共识效应。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罗斯等人在1977年对此效应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实验验证。

在一项实验中,实验者询问大学生被试,是否同意挂上写着“来Joe’s饭店吃饭”的广告牌在校园里闲逛三十分钟。实验者告诉他们:不同意也没关系,但若同意,则可以从中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大学生被试无论同意与否,均需对选择这两种回应方式的人进行评价。实验结果显示:在那些表示同意的人中,有62%认为其他人也会同意这么做;在那些表示拒绝的人中,有67%认为其他人也会拒绝这么做。大学生被试对与自己意见不合者作出了负面评价。例如,同意者可能会说:“拒绝者都是胆小鬼,很害怕自己看上去像一个傻子。”而拒绝者可能会说:“同意者都是古怪、喜欢出风头的人。”

虚假共识效应背后的机制是什么呢?从认知角度,一种观点认为,在个体判断自己与他人的类似性时,会通过回忆相关的例子来做出判断。与他人不谋而合的例子要比言人人殊的例子更容易从记忆中获得,结果导致个体高估自己与他人的类似性。另一种观点认为,若个体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偏爱的观点上,就会导致对此观点共识性的高估。相反,当注意力在两个或更多具有替代性的观点间转换时,虚假共识效应出现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除了存在认知上的原因,虚假共识效应也可能源于特定的动机。例如,通过假定别人会和我们做出同样的反应,能让我们感觉身处大众之中,获得了更多的社会支持。尽管产生机制尚存争议,但虚假共识效应广泛存在,持不同立场者会因为相信自己的群众基础比对手更坚实而进一步强化自己的立场,这已成为学者们的真正共识。

版权所有© 南昌弘益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技术支持:云端科技

赣ICP备15005709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赣A202207910060

友情链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科技部网站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赣公网安备 360109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