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之行 Health Trip

给病毒起名字是件大事

发布时间:2020-03-03 09:58:58 | 来源:【《中国青年报》2月5日 作者 周逵】
分享至:0


本文转自《中国青年报》,转发仅为学习交流,若侵犯版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2019年12月,“不明原因肺炎”在中国武汉出现,2020年1月7日,经全基因组定序确认为“新型冠状病毒”,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2019-nCoV(2019新型冠状病毒)。从此,这个拗口的专业名词开始进入中国和世界普通公众的视野中。事实上,在过去两周中,对于该病毒命名的问题一直并未得到充分讨论。最初的坊间传闻中,“新SARS”指代还未能科学认识的病毒。

如今,从疫情防控和健康传播的角度来说,即便参照目前世界卫生组织的临时性命名——“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 avirus)及英文缩写“2019-nCOV”,都并非有利于防控信息传播策略的实施,更可能在认知和传播的过程中,夹杂了已有认知误区和社会偏见,对相关地区或者特定人群造成次生伤害。

从国际媒体的报道实践看,不少媒体从新闻标题的简练度和传播的便捷性考虑,并未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的官方命名,而转而采用“中国肺炎病毒”“武汉肺炎病毒”。以“地名”甚至“国名”来命名病毒对于武汉和中国来说都是非常不公平的事情。一且成为惯例,更不利于武汉乃至中国疫后长远的国际形象和品牌建设。

正如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的“埃博拉”病毒一样,让埃博拉名扬全球的不是壮丽的景色,而是那场虐杀了河岸边55个村庄百姓的瘟疫。此后尽管国际卫生组织要求以更加“中性”“去政治化”的方式命名病毒,但埃博拉河还是和这个全球性致命性传染疾病紧紧捆绑在了一起。类似的例子并不鲜见,2018年爆发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同样以“中东”地区命名,造成了本地一些民众的舆论反对。

从国际公众认知的角度看,此次疫情中病毒的命名更是对公众造成极大的困惑。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英文全称“ novel coronavirus”中,“冠状”(corona)一词和世界知名的墨西哥啤酒品牌科罗娜(corona)一样,都是来自拉丁语的corn,意思是“皇冠"。许多普通民众由于此前并未听过也无法准确说出这个拗口的专业名词,而误以为该病毒与科罗娜啤酒有关。不少人因此将新型冠状病毒称呼为“科罗娜啤酒病毒”,更有甚者直接称呼其为“啤酒病毒”。

在中国国内,“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名字,在悄然间被一些社会公众替换成了“武汉人”“湖北人”等更易识别的地域身份标签。在这样错误的话语建构中,“武汉人”乃至“湖北人”不再被视作这场疫情的受害者的社会共同体成员,而成了“那个病”的“替代性能指”。

非典时期,2003年2月28日,意大利医生乌尔巴尼在河内一个华裔美国商人身上发现了一种非常规病毒,他随即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称这种疾病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一个月后,乌尔巴尼自己也不幸被感染后去世。世界卫生组织决定正式采用乌尔巴尼医生提出的名称作为正式命名,以纪念乌尔巴尼医生作出的贡献。此后中国国内媒体也参考AIDS病音译为艾滋病的方法,“非典型肺炎”称呼为“萨斯”。

因此,正式命名本身能成为社会公众参与和讨论的过程,那本身既是对疫情防控和科普的过程,亦可能是未来对此次疫情反思性社会共识达成的基础。

版权所有© 南昌弘益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技术支持:云端科技

赣ICP备15005709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赣A202207910060

友情链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科技部网站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赣公网安备 360109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