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Company News

小分子靶蛋白降解剂开创小分子药物崭新时代

发布时间:2020-06-01 11:29:35 | 来源:【药物研发团队 2020-06-01】
分享至:0

药物治疗是保护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但生命科学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一些复杂疾病由于对其病因病机认识的不足以及药物技术的限制而难以治愈;一些新病原体引发的新疾病,特别是新病毒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除了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不断增强基础研究及转化医学研究外,药物技术的突破将成为复杂疾病治疗和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有效途径,药物研发已成为公共安全体系的刚需。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已知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细胞所组成,但病毒生命活动也必须在细胞中才能体  现。蛋白质是组成人体一切细胞、组织的重要成分。机体所有重要的组成部分都需要有蛋白质的参与。人类的许多疾病与蛋白质的异常表达有关,因此,靶向蛋白的药物治疗对于疾病的防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药物发现的经典方法通常是开发能识别并能调节靶蛋白活性的高亲和力抑制剂,通过与靶蛋白结合位点结合并占据靶蛋白结合位点而发挥抑制靶点的功能,这种策略对于许多靶点都非常成功。但大多数蛋白质缺乏有效的结合部位以及合适的化学物质,致使80%~90%的人类蛋白质组“不可成药”。小分子药物的发现一直在寻找解决“不可成药”蛋白的方法。

靶向蛋白质降解(TPD)因具有高度选择性和有效性在过去十几年引起了化学生物学和药物研究领域的极大兴趣,成为药物研发领域的一个新兴方向,为疾病的防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案。

自从人类基因组被解读以来,研究人员就在试图靶向成千上万导致疾病的蛋白。但是他们发现传统的小分子和抗体药物只能靶向大约20%的蛋白。这一局限性给了基于RNA的药物和基因编辑技术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它们有可能靶向另外80%的蛋白。但是这些新技术也需要面对一系列挑战,其中包括药物递送问题、药效和安全性问题。

蛋白靶向降解药物力图将小分子设计成为一种新型药物,传统小分子的作用是阻断蛋白的功能,而蛋白靶向降解剂的作用是通过将这些蛋白送入蛋白酶体  将它们完全降解,具有高度选择性和有效性。通过诱导靶蛋白的降解,靶蛋白降解剂可以表现出与抑制剂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在不是很远的未来药物研发中,寻找小分子靶蛋白降解剂而不是抑制剂将成为一种普遍的策略,这种新兴药物具有的巨大发展前景,将开创药物研发的崭新时代。这是一个伟大而激动人心的时代,我们可以在这个时代致力于靶蛋白降解技术的研究并积极地进行下一代小分子药物的开发。

一、蛋白降解机制

天然蛋白的降解主要通过细胞膜中的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和自噬性溶酶体二个途径发生。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是细胞内蛋白质降解的主要途径,参与细胞内80%以上蛋白质的降解。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蛋白降解途径是一个多步骤反应过程,有多种不同蛋白质参与。蛋白质先被泛素(多肽)标记,然后被蛋白酶体识别和降解。通过这样一个需要消耗能量的过程,细胞以高度特异方式对不需要的蛋白进行降解。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包括泛素、泛素活化酶E1、泛素结合酶E2、泛素-蛋白连接酶E3、蛋白酶体及其底物和泛素解离酶。

1、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结构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由泛素(Ub)、泛素活化酶(E1)、泛素结合酶(E2)、泛素连接酶(E3)、蛋白酶体及其底物(蛋白质)构成。

(1)泛素:含有76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约8.5kDa,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原核细胞中尚未发现)。泛素链与蛋白底物的结合形成被蛋白酶体降解的识别信号。另外,泛素化在蛋白的内吞和外泌作用中有目标定位功能。(2)泛素活化酶E1:通过半胱氨酸残基与泛素C端活化的甘氨酸残基形成硫酯键,E1-泛素中间体中的泛素可以转移给数个E2。

(3)泛素结合酶E2:以泛素结合酶方式起作用,活性部位为半胱氨酸,部分E2成员在细胞特定过程中发挥作用,但E2的全部作用尚不清楚。

(4)泛素连接酶E3:为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选择性降解机制的关键因素,识别被降解的蛋白并将泛素连接到底物上。

(5)蛋白酶体(2.5MDa):由2个19S和1个20S亚单位组成的桶状结构,19S为调节亚单位,位于桶状结构的两端,识别多聚泛素化蛋白并使其去折叠。19S亚单位上还具有一种去泛素化的同功肽酶,使底物去泛素化。20S为催化亚单位,位于两个19S亚单位的中间,其活性部位处于桶状结构的内表面,可避免细胞环境的影响。酵母20S亚单位由四个环状结构(αββα)组成。

2、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作用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是细胞内一系列生命进程的重要调节方式,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研究证实,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在心血管疾病中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意义,可调节动脉粥样硬化、缺血后再灌注损伤、家族性心肌病、心肌肥厚和心脏衰竭等重要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另外,最新的研究表明,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重要作用还在于其被充分利用后,可以代谢诸如毒素、脂肪、癌细胞在内的人体垃圾,另外代谢产生的能量可刺激细胞进行自我复制以完成人体的自我代谢修复功能。

自噬性溶酶体

自噬性溶酶体又称胞溶酶体,它是初级溶酶体与来自自噬作用的含有内源性物质的囊泡即自噬体融合或溶酶体吞噬细胞质而形成,在细胞内起“清道夫”作用。

1、自噬性溶酶体的形成

细胞内由于生理或病理原因而被损伤的细胞器,或过量储存的糖元等,它们可被细胞自身的膜(如内质网或高尔基复合体的膜)包裹形成自噬体,自噬体与初级溶酶体接触,两者融合形成自噬性溶酶体。

自噬性溶酶体也可以通过溶酶体本身的内陷,并包围一部分细胞质成分而成(但一般较少)。在自噬性溶酶体内的内源性物质被溶酶体的酶消化分解的过称为自噬。

2、自噬性溶酶体的作用

自噬性溶酶体是一种自体吞噬泡,作用底物是内源性的,即细胞内的蜕变、破损的某些细胞器或局部细胞质。这种溶酶体广泛存在于正常的细胞内,在细胞内起“清道夫”作用,作为细胞内细胞器和其它结构自然减员和更新的正常途径。在组织细胞受到各种理化因素伤害时,自噬性溶酶体大量增加,因此对细胞的损伤起一种保护作用。

自噬性溶酶体的作用底物是内源性的,即来自细胞内的衰老和崩解的细胞器或局部细胞质等。它们由单层膜包围,内部常含有尚未分解的内质网、线粒体和高尔基复合体或脂类、糖原等。正常细胞中的自噬性溶酶体在消化、分解、自然更替一些细胞内的结构上起着重要作用。当细胞受到药物作用、射线照射和机械损伤时,其数量明显地增多。在病变的细胞中也常可见到自噬性溶酶体。

二、蛋白靶向降解药物作用机制

基于机制的药物发现是当今药物开发的主流方式,其核心是寻找和发现可靠的药物靶标。发现和确证药物靶标是基于机制开发新药的前提条件和决定性因素。长期以来,制约基于机制的药物发现的主要困难是缺乏可靠的生物学靶标。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以及与之伴生的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理论及实验结果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疾病相关 靶标的发现与确证速度越来越快,有不少非酶蛋白被确定为药物靶标,这些新鉴定确证的生物学靶标与特定疾病的关联性更强,极大地拓展了创新药物研究的可能靶标范围。但是,这些新鉴定确证的非酶靶标难以用传统的、基于机制的、通过占据活性位点的调控方式来发现和设计疾病治疗药物。与传统的基于生物学功能鉴定出的靶标不同,基于组学分析鉴定出的靶标中有许多非酶蛋白,如转录因子、骨架蛋白等。这类靶标相较于传统的药物靶标,如酶、G蛋白偶联受体和离子通道等有较大的不同,通常不直接执行具体的功能,且缺乏明显的活性位点。

对于传统的靶标蛋白,小分子药物可通过与蛋白的活性位点结合,直接阻断其特定的功能发挥治疗作用。而这些非酶蛋白通常不具备直接的生物学功能,难以通过结合和占据靶标的特定位点而直接调控其活性。因此,传统意义上认为这类蛋白质为“不可成药‘’靶标,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快速增加的此类靶标在创新药物研发中的运用。

对于一些复杂疾病,即使靶向目前认为“成药”的靶标,现有基于机制的药物由于只占据一个或几个活性位点,而存在药效和耐药性等问题,使疾病的治疗受到限制。因此,无论是针对传统的“成药”靶标,还是针对新兴的“不可成药”靶标,都亟需发展一种新型技术,使疾病能够得到有效治疗。

靶向蛋白降解剂就是一种新型技术,它通过劫持内源性蛋白质降解机制(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或自噬性溶酶体)来诱导蛋白质进行降解,只需一个结合剂来招募目标蛋白(并不需要高亲和力抑制剂),从而有可能瞄准不可治疗的蛋白质组。除了治疗潜力,蛋白质降解剂还是验证靶标且深入了解蛋白质功能和细胞途径的有效工具。

RNA或基因组编辑工具相比,靶向蛋白降解剂的一个优点是目标蛋白的急性和快速消耗避免了不必要的适应事件,并且能够以反复循环的周期率进行消耗;与RNAi、反义寡核苷酸或基因组编辑等基于核苷酸的方法相比,靶向蛋白降解剂由于体内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较低而受到应用限制。因此,不断发展和完善靶向蛋白降解技术,对于新型药物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三、靶向蛋白降解类型

目前,靶向蛋白降解主要分为标记靶蛋白的降解和未标记靶蛋白的降解两大类。

已标记靶蛋白的蛋白质标签主要包括肽序列或蛋白质,它们与目标蛋白质(POI)融合无需识别合适的结合物,如小分子、肽或抗体,此类降解需要预先修改靶细胞/生物体的基因组来限制标记靶蛋白的降解,主要应用于化学生物学和靶点验证研究领域,在创新药物研发领域也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未标记靶蛋白降解依赖于确定合适的靶标结合物,它因独立于生物体的基因改变而更具有普适性。

标记靶蛋白的降解

通过控制蛋白质活性和丰度来更好地理解和验证靶标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方法。在药物开发的目标发现和验证阶段,通常没有合适的结合物用于降解内源性蛋白质。通过融合一个蛋白质标签到目标蛋白质来实现对标记蛋白质的选择性识别。可在目标蛋白质的N-或C-末端引入短氨基酸序列或蛋白质结构域的各种标记,一些标记仅允许对靶标蛋白进行选择性寻找,另一些则直接导致其降解。为了减少对系统的干扰,蛋白质标签应使用CRISPR/Cas等基因内插入到宿主基因组中的方法,也可以考虑其他方法,如以瞬时或稳定的方式转染/转导DNA编码质粒等。

标记靶蛋白的降解主要有蛋白降解子、标签特定的降解剂、纳米抗体诱导靶标降解等。

1、蛋白降解子[1]

蛋白质的正常表达及降解对维持细胞功能平衡至关重要,当蛋白质功能异常或生物合成等发生错误时,会被识别、标记并被迅速降解,从而保证细胞生存环境的稳定。细胞内的蛋白降解,依赖于蛋白酶系统对特定氨基酸序列或构象变化的识别。由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自然降解的蛋白质显示出特定降解信号,称为蛋白降解子(Degron),它代表E3连接酶结合的基序。蛋白降解子是蛋白上包含的一段特定氨基酸序列,可被细胞内的蛋白酶识别,以介导蛋白的降解清除。大多数蛋白降解子存在于编码蛋白的DNA序列中,少数是在翻译过程中或翻译后添加到靶蛋白上,蛋白降解子通常位于蛋白的N末端或C末端,因而容易被蛋白酶或其他连接蛋白识别并结合。相对于蛋白C端的降解信号,蛋白N端附近的序列与降解的相关性更为密切,有时N端一个氨基酸的改变甚至可以使蛋白质对蛋白酶变得敏感,称为N端法则。N端法则主要存在于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降解途径中,通过N末端特定氨基酸残基以及翻译后修饰(PTM)共同影响蛋白质的体内半衰期。

蛋白降解子能快速并可逆诱导体内蛋白降解。通过与目的基因进行结合,蛋白降解子可以靶向调控几乎任何蛋白的表达,成为研究蛋白功能及信号传导等细胞分子机制的利器。蛋白降解子范围从单个氨基酸到短肽序列或结构域,并且可以在蛋白质之间转移。因此,在任何类型蛋白上加上一个蛋白降解子都会导致其降解。许多能被小分子、光或温度激活的蛋白降解子已成功诱导靶蛋白降解。

蛋白降解子是蛋白质的一部分,存在于各种生物体中。虽然有许多不同类型的蛋白降解子,并且即使在同种类型的蛋白降解子中存在高度变异性,但它们在调节蛋白质降解速率方面都是相似的。

(1)蛋白降解子的种类

迄今为止,基于蛋白降解子原理开发的蛋白降解系统已有多种,依据其诱导方式,大致可分为小分子诱导、温度诱导、光诱导三种蛋白降解子系统。

①小分子诱导的蛋白降解子系统

小分子诱导蛋白降解子系统是指利用一些生物激素或化学小分子物质来控制蛋白降解子的活化,主要有正向激活的蛋白降解子和反向调控的蛋白降解子,其中,植物激素诱导的蛋白降解子系统AID是小分子诱导正向激活的蛋白降解子的典型代表,小分子辅助开关SMASh是小分子诱导反向调控的蛋白降解子的典型代表。

目前,已被应用的蛋白降解子系统有植物激素诱导蛋白降解子(AID)、不稳定域(DD)、配体诱导的降解(LID)、烟草病毒蛋白酶诱导的蛋白质失活(荧光蛋白的降解(deGradFP)、小分子辅助开关(SMASh)、泛素破坏降解(SURF)等。

②温度诱导的蛋白降解子系统

温度诱导的蛋白降解子系统(ts-Degron或TSD)目前主要是通过从小鼠中克隆的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的一种突变来实现,利用其对温度的敏感性来激活蛋白降解子。该系统不仅反应快速,而且可逆,仅需改变温度条件即可诱导蛋白降解子,因而可方便地用作调控细胞内蛋白质水平的快速开关系统。

③光诱导的蛋白降解子系统

光诱导的蛋白降解子系统(PSD或B-LID)包括从拟南芥中克隆的光-氧-电压(LOV)调控系统,以及来源于小鼠的鸟氨酸脱羧酶(ODC)系统,其原理一般是通过光来诱导特定光敏蛋白构象变化或去离子化,并进而影响与其相连接的蛋白降解子结构变化,由非活性构象转化为活性构象,进而导致融合蛋白被蛋白酶体降解。目前,光诱导的蛋白降解子已被用于线虫等生物体。基于光遗传学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光控制的蛋白降解子可能在这个领域有巨大应用前景。

(2)蛋白降解子的生理功能及应用

蛋白降解是细胞内蛋白调控的核心功能之一。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蛋白降解子技术在蛋白调控、细胞信号传导机制研究以及基因治疗药物开发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癌症的产生是大量基因突变积累的产物,超过一半的癌症中含有p53基因突变。同时,癌症中基因也常表达异常,出现基因重复、染色体非整倍性或重构,导致原癌基因表达上升以及抑癌基因表达下降。鉴于大多数降解子是嵌入在模块蛋白质序列的短序列,属于蛋白质丰度的调节位点,因而对于许多细胞过程的调控(如调节细胞周期和监测细胞代谢)极为重要。此外,降解子能消除不需要的蛋白质,防止其可能导致的细胞功能障碍,癌基因表达的增强和抑癌基因丰度的减少均与蛋白质降解机制相关。因此,了解蛋白质降解机制对于许多疾病,尤其是癌症显得至关重要。

蛋白降解子不仅对癌症等疾病治疗有潜在的重要应用,还可以作为其他分子技术的辅助工具,如基因编辑技术等。需要指出的是,人类蛋白质中已知约存在600个E3连接酶,但目前仅定义了大约28种类型的蛋白降解子基因序列。对蛋白降解子的深入研究,不仅将促进基础生物学机制的研究,在药物开发领域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标签特定的蛋白降解剂

标签特定的蛋白降解剂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工具,能快速实现一系列目标蛋白的靶向降解,而不需要识别一个特定的结合物。在这种情况下,蛋白降解分子被优化以接合蛋白标签,从而去除目标蛋白融合结合物,目前广泛使用的两个主要标签是HaloTag和dTag体系。

HaloTag是一种自标记标签,它共价结合到氯代烷烃上,可以使用所选择的合成配体对HaloTag蛋白进行高选择性共价标记,将E3连接酶结合物连接到氯代烷烃卤代标记配体可导致目标蛋白结构的选择性有效降解。迄今为止,卤代标记蛋白降解剂被设计用于劫持VHL和IAP E3连接酶。它们在低纳米摩尔范围内能有效地诱导过表达模型中的融合蛋白降解,并与内源性CRISPR-Cas基因相结合。由于卤化物蛋白降解剂的共价性质以及随后与目标蛋白一起从系统中去除,因此必须按化学计量使用。

相比之下,使用dTag系统可实现二价降解剂的亚化学计量以实现全目标蛋白降解。dTag方法包括融合到目标蛋白的FKBPF36V蛋白标签和二价降解剂分子(dTag)dTag在一个位点选择性地与FKBP结合,在另一个位点与E3连接酶CRBN结合,从而诱导融合蛋白结构物的降解。dTag方法已在各种疾病模型中多次用于靶点验证。与HaloTag系统相比,dTag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已经证明在体内外应用中都有效。

3、纳米抗体诱导靶标降解

实现选择性蛋白降解的另一个策略是基于融合到E3连接酶的基因编码纳米抗体。这项技术通常使用特定的纳米抗体降解绿色荧光蛋白-目标蛋白融合结构。纳米抗体来源于骆驼类物种,是一种小的单链多肽抗体,可以针对不同的抗原进行培养。这些降解剂直接针对目标蛋白本身,从而允许基因编码标签不被诱导降解。


未标记蛋白的降解

靶向未标记蛋白质的优点是不需要基因改变就可以预先修改系统。这种设置更接近于病理状态,因为没有标签会妨碍目标蛋白的功能、表达和可用性,并允许在不同细胞系甚至不同生物体或物种之间快速切换。能够降解未标记的靶蛋白是向治疗应用转化的关键,而是否有合适的靶标结合物来结合所需的靶蛋白或新的策略来识别是决定性因素。

目前,未标记蛋白的降解主要有基于疏水标记的蛋白降解、分子胶蛋白降解和基于泛素E3连接酶的蛋白降解三种方式。

1、基于疏水标记的蛋白降解[2]

基于疏水标记的诱导蛋白质降解的基本原理是设计包含双官能团的化合物,一端是大疏水基团;另一端是靶标蛋白的小分子配体,用于识别和结合待降解的蛋白。两个官能团通过合适的连接链连接,进而达到模拟靶蛋白暴露出疏水表面的目的,诱导蛋白降解。此策略已在数个靶标蛋白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种方法的劣势也较为明显,最为突出的是其所连接的疏水基团具有较明显的非特异性结合性质,在体内会与诸多靶标结合,带来选择性问题,同时这类化合物的生物利用度低,通常表现为不完全靶标降解,限制了其发展。

2、分子胶蛋白降解[3]、[4]

分子胶蛋白降解是通过修饰泛素化连接酶的特定区域或位点,使其拥有识别并降解全新底物的特性,例如免疫调节剂沙利度胺和磺胺类抗肿瘤药等。由于其小分子和相关的类药性质,使分子胶在靶蛋白降解领域的临床转化应用非常值得期待,但分子胶的设计仍然依赖于偶然的发现。

3、基于泛素E3连接酶的蛋白降解[2]、[5]、[6]

基于泛素E3连接酶的蛋白降解剂又称为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PROTAC),其通过一段具有不同长度的连接分子(linker)将泛素化连接酶和靶蛋白的配体连接起来从而达到使泛素化连接酶识别并降解特定底物的功能,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最具有突破性的药物研发技术。

近十几年来,PROTAC突飞猛进发展,涌现出一批新技术、新方法,使PROTAC不断改进和完善,并不断接近临床应用,如小分子配体设计、结晶三元复合物设计、连接链设计、光控靶蛋白降解及其降解剂(PHOTAC)、自噬介导的靶蛋白降解及其降解剂(AUTAC)、靶向TRIM蛋白家族的降解、基因编码靶蛋白降解剂(BioPROTAC)等。此外,为了弥补PROTAC只能降解细胞内靶蛋白的局限性,作为PROTAC的补充,细胞外靶向降解(ENDTAC)以及靶向细胞外蛋白、可降解细胞外蛋白和细胞膜蛋白的溶酶体靶向嵌合体(LYTAC)应运而生,极大地拓展了靶标和疾病治疗范围。

(1)光控靶蛋白降解

光控靶蛋白降解(PHOTAC)可以使用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在生物活性和非生物活性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可以更精准地进行靶蛋白降解。

(2)自噬介导的靶蛋白降解

自噬是蛋白质降解的第二个主要途径,在降解错误折叠的蛋白质、聚集体,特别是整个细胞器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发现,自噬途径通过诱导线粒体破裂而降解靶蛋白。该途径基于S-鸟苷酸衍生物作为自噬嵌合体(AUTAC)。由于其作用方式,AUTAC仅限于胞浆靶点且无法以催化的方式作用。因此,自噬介导的靶蛋白降解比分子胶或PROTAC所观察到的催化转化更能准确地理解为将靶蛋白装载到自噬体上并随后降解。

(3)靶向TRIM蛋白家族的降解

TRIM家族是一个结构保守、进化快速的蛋白家族,它参与了细胞凋亡、周期调控、细胞对病毒的应答等重要的生命过程。结构上的保守预示着TRIM蛋白家族可能是以一种共同的机制参与各种生命过程。研究表明,TRIM家族是一类锌指E3泛素连接酶。

PROTAC相比,靶向TRIM蛋白家族的降解在化学生物学和靶点验证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靶向TRIM蛋白家族的降解利用识别抗体恒定Fc区域的内源性泛素连接酶TRIM21,靶向目标蛋白的抗体在TRIM21识别时通过蛋白酶体诱导蛋白抗体复合物迅速泛素蛋和降解。与PROTAC的催化性质相反,靶蛋白、抗体和TRIM21水平可能不足以达到完全的目标降解,这需要通过过度表达或外部添加TRIM21来补充。靶向TRIM蛋白家族的降解对于靶点验证尤其有用,并且可应用于常规功能丧失的不可分裂原代细胞。

(4)基因编码靶向蛋白降解剂

目标蛋白降解剂的合理设计依赖于合适的目标结合物的可用性。在600多个人类E3泛素连接酶中,PROTAC主要利用其中的4个。为了进一步扩大PROTAC的应用范围,需要寻找更多合适可用的目标结合物。科学家们应用基因工程技术,通过基因编码将肽或抗体模拟物构建成E3泛素连接酶,用于降解靶蛋白,并将这种技术称之为基因编码靶向蛋白降解或生物工程靶向蛋白降解(BioPROTAC)。这种技术可以指导选择最合适的E3连接酶,但由于这种技术依赖于基因编码,因此仅限于开展化学生物学相关研究应用。

(5)细胞外靶向蛋白降解

靶向蛋白降解疗法是备受业界关注的创新治疗模式。这种小分子靶向降解剂可以利用细胞自身的蛋白酶体来降解致病蛋白。然而,这种通常被称为PROTAC的蛋白降解技术只能靶向细胞内蛋白。而诸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细胞外蛋白可以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在多种疾病中引发异常信号传导。

Crews博士率领的研究团队利用细胞的内吞作用和溶酶体介导的蛋白降解设计出了靶向降解细胞外蛋白的新技术平台。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能够将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蛋白“吞入”至细胞内部,内吞作用形成的内体与溶酶体的结合能够将内体携带的蛋白降解。

Crews博士的团队设计出一种称为ENDTAC的双特异性小分子。它的一端可以与细胞外靶点蛋白结合,另一端能够与细胞表面介导内吞作用的受体相结合,这种分子通过将需要降解的细胞外蛋白与细胞表面的受体连接起来,触发内吞过程,将靶点蛋白“吞入”细胞中通过溶酶体降解。

该团队研究人员进行了概念验证实验。他们设计了一种ENDTAC分子,一端可以与细胞表面的G蛋白偶联受体CXCR7结合,另一端可以与一款重组GFP蛋白相结合。在天然状况下,CXCR7受体本身不断被内吞并且将与之结合的化学因子递送到溶酶体中降解。实验结果表明,ENDTAC分子能够引起GFP蛋白被内吞并且被溶酶体降解。细胞表达的CXCR7受体水平越高,ENDTAC分子引发的GFP蛋白降解效果越好。

PROTAC技术的最大优点就是它为靶向“不可成药”的细胞内蛋白提供了新的靶向方法,但其局限性是它们无法靶向细胞外蛋白。ENDTAC是一种将降解机制扩展到细胞外的手段,这一技术平台可以扩展到使用其它细胞表面受体来介导内吞和蛋白降解过程。我们期待新的ENDTAC分子能够提供靶向细胞外靶点的新途径。

(6)溶酶体靶向嵌合体

溶酶体嵌合体(LYTAC)可降解胞外和膜蛋白,它是一种双功能分子,包含一种针对细胞外靶蛋白的抗体,该抗体与阳离子独立的甘露糖-6-磷酸受体(CI-M6PR)的激动性糖肽配体融合。CI-M6PR在配体结合时内化并将其转运至溶酶体降解,而受体自身则被循环利用并穿梭回细胞膜。首次概念验证研究证明了LYTAC能成功降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和载脂蛋白E4。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评估这项技术的潜力及潜在治疗应用价值。

四、展望

近年来取得的各种成就突出表明,靶向蛋白降解已经从生物学概念转变为药物开发研究的可行方法。以分子胶形式存在的靶向蛋白降解剂已有药物获批上市。PROTAC这一非常年轻的领域在2019 年已有药物进入临床试验。在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和化学蛋白质组学的基础上,靶向蛋白降解将作为化学生物学的一个强有力的策略,在靶点验证和靶点挖掘领域蓬勃发展。由于许多靶向蛋白降解方法已经允许在体内进行靶点验证,这将靶向蛋白降解推向更高的水平。

已经确定了几种具有不同选择性的CRBN调节剂,目前有三种正在临床试验中进行评估。除了分子胶外,PROTAC迅速进入了I期临床试验阶段。然而,迄今为止报道的大多数PROTAC都是基于已经验证的靶标。为了在探索新的临床模式时降低风险,目前这种仅针对已验证的靶标研发PROTAC药物的策略是谨慎的、合理的。但是为了充分发挥PROTAC的潜力并扩大可用药空间,必须探索出一种新的药物发现思维方式。降解剂可以表现出与抑制剂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并能解决支架作用和酶功能。在未来的研究中,寻找小分子靶蛋白降解剂而不是抑制剂将成为一种普遍的策略。

考虑到最近靶向蛋白降解的成功,PROTAC领域的专家们期盼达到预计目标。尽管第一批人类PK数据看起来很有前途,但PROTAC要想获得批准上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为一个给定的目标设计完美的PROTAC技术规范仍有待建立健全。到目前为止,体内外数据之间的相关性仍然是设计设计PROTAC的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外,为了更有选择性解决某些疾病或增加治疗窗口,科学家们正在进行巨大的努力来识别和劫持组织或疾病特异性E3泛素连接酶。

 

文献资料

[1] 马文建等,Degron—细胞蛋白的快速降解及可逆调控技术,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18,33(6)1~8

[2] 尤启东等,靶向诱导蛋白降解作为药物开发新策略,药学学报,2017,52(12)1777~1782

[3] Collins, I., Wang, H., Caldwell, J. J. &Chopra, R. Chemical approaches to targeted protein degradation throughmodulation of the ubiquitin-proteasome pathway. Biochem. J.474, 1127–1147(2017).

[4] Hughes, S. J. & Ciulli, A. Molecularrecognition of ternary complexes: a new dimension in the structure-guideddesign of chemical degraders.Essays Biochem. 61, 505–516(2017)

[5] Zorba, A. et al. Delineating the role ofcooperativity in the design of potent PROTACs for BTK. Proc. Natl Acad. Sci.USA 115, E7285–E7292 (2018)

[6] 田利源等,一个新的泛素化有关的蛋白家族—TRIM家族,生物技术通讯,2007,18(2)270~273


本文综合整理自南昌弘益药业研发团队。欢迎转发,禁止转载。转载授权请联系0791-88161315。



版权所有© 南昌弘益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技术支持:云端科技

赣ICP备15005709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赣A202207910060

友情链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科技部网站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赣公网安备 360109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