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动态 Marketing Dynamic

达立通颗粒:保护我们的“第二大脑”

发布时间:2021-07-02 08:30:03 | 来源:【药物研发团队 2021年7月1日】
分享至:0

我们的大脑是由成百上千亿的神经元组成,这些神经元不断来回传输信号,告诉我们要做什么、想什么以及如何感觉。但实际上,我们的体内还有个“第二大脑”,大多数人却并不知道它的存在。

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意识到了胃肠道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如古代中医学中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也曾说过:“所有疾病,始于胃肠”。由此可见,胃肠道在维护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性。

人们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发现,胃肠道是我们身体中唯一不受大脑控制、能独立工作的脏器。即使是在“脑死亡”的情况下,只要有呼吸和循环系统维持,胃肠道依然可以正常运作,进行正常的营养吸收和排泄。正是由于人类胃肠道具有脱离大脑控制的、神奇的“独立性”,所以,人们将胃肠道称之为人体的“第二大脑”,也有人将其称为“腹脑”。

 

一、人体“第二大脑”

传统观点认为,在人体器官和组织中只有神经末梢和突触,神经细胞核都在大脑和脊髓里面。现在看来不是这样的。肠道里面有差不多5亿个神经元,相当于大脑里面神经元数目的0.5%,比脊髓里面的神经元多5倍。另外,肠道可以自己做决定,不需要经过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只有肠道有这样的权限,人体其他器官都没有。科学家做过试验,切断通向肠道的迷走神经,肠道依然可以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胃肠道之所以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是因为胃肠道具有下意识的“自主神经”的功能存在。人体内的自主神经依据功能不同,可以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种:交感神经是在人紧张和兴奋状态下所呈现出来的优先活动;而副交感神经是在人们放松的时候会相对活跃,交感神经处于优先的时候(比如感到害怕的时候),人体会出现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副交感神经处于优先状态时,如人吃完午饭之后会自觉犯困,这是身体在促进消化的过程中,自主神经系统的副交感神经处于优先状态的缘故。副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是瞳孔缩小、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消化腺分泌增加、生殖血管扩张、膀胱收缩等反应。由此可见,胃肠道具有不受大脑支配的超强自主性,即使在脑死亡的情况下,胃肠道仍可以自主完成消化、吸收、排泄功能,是名符其实的人体“第二大脑”。

据国际著名学术期刊《Science》网站的学术报告解释,我们的大脑主要通过迷走神经向身体其它部分如声带、心脏、肺和消化系统发射信号。胃肠神经系统是一个大型神经网络,它控制着整个消化系统。事实上,肠神经系统中80%至90%的神经纤维都联结着肠道与大脑。当迷走神经切断后,消化系统甚至完全不需要大脑就能运转。换句话说:消化系统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大脑”。

 

二、“第二大脑”的基因:肠道菌群

自然界中遍布形形色色的细菌,同时也存在于人体的每一个角落。自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它们就与人类组成了一个不离不弃、平衡而和谐的生态系统,与人体进行着深度融合。人体肠道内寄生着10万亿个细菌,它们能影响体重和消化能力、抵御感染和自体免疫疾病的患病风险,还能控制人体对治疗药物的反应。它们从肠道出发,与众多的组织、器官进行有益的对话,正是由于它们在肠道和肝脏之间,肠道与肝脏之间,肠道和大脑之间,肠道和肺脏、骨骼、血液系统等组织器官之间进行的不间歇的对话交流、沟通协调,人体才得以平衡而健康。

2010年,《Nature》和《Science》杂志发表了研究肠道菌群的报道,此后,消化系统内的肠道菌群被称为“人类第二基因组”,它不仅与胃肠功能障碍和代谢相关,亦与肿瘤甚至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相关。

正常肠道菌群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变化中,但受环境因素影响,肠道菌群结构会发生急剧变化。营养摄入、减重手术、应用抗生素以及粪菌移植等都会引发肠道菌群结构的急剧改变。引起肠道菌群急剧变化的外界因素持续存在,会造成肠道菌群结构紊乱。

肠道菌群结构紊乱可引发多种疾病,包括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肿瘤、哮喘、高血压、糖尿病、精神和行为异常、胃溃疡、非酒精性脂肪肝、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还与情绪和思维及营养不良相关,肠道细菌会控制我们的饮食偏好和行为以确保自己的生存,拥有健康多样化的肠道微生物的人,更不容易抑郁和焦虑。2016年,发表在《Science》的两项新研究揭示了营养不良是如何影响肠道微生物群的,并确认了某些特定种类的微生物能够抵消营养不良的负面影响。这些发现对全球数百万营养不良儿童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营养不良除了其它不良反应外还会致使他们生长停滞。

肠道菌群的这些效应也出现在早期的人类研究方面,因此许多科学家相信,肠道微生物的主要作为是改善社交行为,保证物种的生存繁衍。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的第二大脑甚至比我们的逻辑思维影响力更大。

 

三、脑肠菌轴

-肠轴的概念起源于胃肠道的内分泌学领域和消化性的激素调节发现。从那时起,脑-肠轴已被证实可以维持胃肠功能、食欲、体重调节等几个系统的动态平衡。传统的脑-肠轴概念不能完全概括胃肠道健康维持或病理作用机制。最早发现肠道微生物对大脑功能起作用的是泻药和口服抗生素对肝性脑病患者的有益作用。肠道微生物作为脑-肠轴中一个相对较新的参与者,考虑其作为该系统中重要的调节器之一是合乎逻辑的。

胃肠道腺体、免疫细胞在以上神经调节作用下分泌胃肠激素、细胞因子,改变肠道环境,致使肠道菌群组成及功能发生变化。肠道菌群的变化反过来可通过神经途径(神经递质)、免疫途径(细胞因子)和神经内分泌途径(激素)等多种方式影响神经系统和胃肠功能的改变,所以肠道菌群与传统的脑-肠轴发生复杂的交互调控关系,即产生“脑肠菌轴”(BGMA)概念。脑肠菌轴由脑-肠轴、相关内分泌和免疫系统、肠道菌群构成,各成分相互作用,构成复杂的反馈性网络,整合与协同胃肠道生理功能与病理过程。

正常菌群保护机体免受有害微生物的渗透,在肠壁完整性、先天免疫、胰岛素敏感性、新陈代谢等方面有许多功能,而且它与大脑功能也有交互作用。人们已经认识到肠道微生物群对大脑有直接影响,大脑也会影响微生物群。这个双向的脑-肠轴由微生物群、免疫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以及自主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组成。肠道是人体内神经元数量最多的部位,仅次于大脑,因此也将其称为肠脑或腹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菌群通过脑-肠轴与大脑进行沟通已经变得很清楚。

 

四、脑-肠菌轴之间的信号传导及相互作用

肠道微菌群通过神经、免疫和内分泌途径与中枢神经系统沟通交流,从而影响大脑功能和行为。无菌动物模型、病原体感染、益生菌干预或抗生素处理的动物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调节焦虑、情绪、认知和疼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调节肠道菌群已经成为预防和治疗错综复杂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新兴策略,而且表现出巨大的潜力。

大脑和肠道之间有三个主要的沟通渠道: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也起辅助作用。每个系统的沟通交流方式各不相同,它们都拥有自己独特信号传导途径和独特的传导介质;但互相之间也需要相互协调,因此它们也拥有一些共同的信号分子。

为了使肠脑与大脑之间的信号传导保持顺畅,神经系统、免疫和内分泌系统系统三个主要的沟通交流系统拥有各自的主要任务以及不同的信号传导途径和不同的信号传导介质。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身体可以很轻松地保持体内平衡,但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失去平衡。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的大脑会收到警报,我们会感到一丝丝的焦虑。如果这个过程持续很长时间,就可能表现为抑郁症。如果我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就很难解决它。

我们的肠道菌群也在努力维持稳态,它们努力的维持稳定的核心菌群组成,当菌群稳态达到最佳状态时,很难被改变。我们的饮食会鼓励不同类型的细菌的生长,但是在两餐之间,我们的核心菌群会重新出现。长期不良饮食或者短期大量使用抗生素都会导致菌群稳态的破坏。肠道微生物还可以通过循环系统、短链脂肪酸等其它方式与我们的大脑交流沟通,每一种方式也都代表着一个进行情绪调节的机会。心理和精神因素也会影响肠道菌群的稳态和平衡。

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肠道菌群在控制情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更像是一个真正的器官,是防御不断进化的入侵病原体的堡垒,而不是一团简单的细菌集合。想要保持好心情,必须拥有一个健康的肠道菌群。肠道菌群与我们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保持肠道菌群的稳态,可以让我们更健康,更快乐。

 

五、脑肠菌轴与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从口腔延续到肛门,负责摄入食物、将食物粉碎成为营养素、吸收营养素进入血液,以及将食物的未消化部分排出体外。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直肠和肛门,还包括一些位于消化道外的器官:胰腺、肝脏和胆囊。肠道菌群主要位于下消化道结肠及直肠中,因此肠道菌群与消化道的关系最为密切,几乎所有的消化道疾病均与肠道菌群有着相关的联系,其中炎症性肠病(IBD)、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消化不良(FD)、结直肠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肝硬化、脑性肝病、胰腺疾病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研究尤为火热。

 

六、达立通颗粒:保护我们的“第二大脑”

近年来,现代医学对于脑肠菌轴的研究日益丰富,认为脑肠菌轴是将胃肠道和脑联系起来的双向信号调节系统,脑通过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同时联合肠神经系统(第二大脑)共同发挥对肠道系统的调节功能,而肠道通过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途径将信息上传于大脑,二者相互为用,彼此存在紧密的联系,共同构成人体脑肠菌轴的两极,在人体生理病理机制中均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中医理论中虽未明确提出脑肠菌轴这一概念,但在众多理论及临床实践中已经存在对于脑肠菌轴的描述及临床应用。中医强调整体观念,以藏象理论为核心,中医对于脑和肠的概念认识远超于现代医学单纯器官层面的脑与肠的认识。

在中医理论中,胃肠疾病一般多归于“胃脘痛"“痞满证”范畴,数千年来的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辨证施治治疗胃肠疾病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和防治疗效,同时还能减轻甚至消除西药毒副反应的发生。中药可使过度抑制或者亢进的胃肠功能恢复至正常状态,调节胃肠功能的同时,也对整个机体的其他脏腑功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其多以口服的形式进入体内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并通过脑肠菌轴进行对机体的调节,在小肠内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肠道菌群参与中药有效成分的吸收、代谢和转化,对胃肠疾病等的治疗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达立通颗粒是由柴胡、枳实、木香、陈皮、清半夏、蒲公英、焦山楂、焦槟榔、鸡矢藤、党参、延胡索、六神曲(炒)十二中药材经水提醇沉工艺提取制成的无蔗糖型中药复方制剂,具有清热解郁,和胃降逆,通利消滞的作用,用于肝胃郁热所致痞满症,症见胃脘胀满、嗳气、纳差、胃中灼热、嘈杂泛酸、脘腹疼痛、口干口苦;运动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见上述症状者。

达立通颗粒连续获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胃脘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西医合理使用中成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指南》和《中成药治疗慢性胃炎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版)推荐,用于胃肠疾病的治疗安全有效,为保护我们的“第二大脑”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综合整理自南昌弘益药物研发团队,欢迎转发,禁止转载,转载授权请联系0791-88161315。

 


















版权所有© 南昌弘益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技术支持:云端科技

赣ICP备15005709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赣A202207910060

友情链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科技部网站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赣公网安备 360109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