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Company News

弘旭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1-11-05 10:25:31 | 来源:【药物研发团队 2021-11-5】
分享至:0

我是弘旭明,我的大名叫磷酸川芎嗪滴丸,我的主人是南昌弘益药业有限公司。说起我的诞生,还有不少故事哩。

1897年,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发明了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个百年老药依然久盛不衰,成为临床常用的一种非甾体抗炎药,以其抗炎、解热、镇痛作用而闻名于世。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阿司匹林开始作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应用,在半个多世纪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中,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作用的证据不断积累,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重要地位逐步确立,最终作为抗血小板聚集药被普遍接受,被誉为“抗栓治疗的基石”。

随着对阿司匹林研究的不断深入,阿司匹林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临床上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主要是针对无心脑血管事件表现,但可能有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二级预防主要是针对发生过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如心梗、脑梗、冠心病、心绞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行过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及颈动脉内膜切除或支架术治疗的人群等。

随着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也日渐突出。其常见不良反应主要有:①凝血时间延长。阿司匹林可诱发严重肝病患者、低凝血酶原血症患者、维生素K缺乏者及血液病患者发生出血,影响孕期和产程,可使患有出血病的患者出血不止,外伤患者止血困难;②变态反应,即“阿司匹林哮喘”,主要是由于阿司匹林可抑制前列腺的合成,间接诱发哮喘发作或加重哮喘病情,患者多为过敏性哮喘,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短时间内就会出现呼吸困难症状,喘息严重者可致死;③水杨酸反应,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头痛、眩晕、耳鸣、视力减退、嗜睡等水杨酸慢性中毒症状;④瑞夷综合征,流感患儿和水痘患儿服用阿司匹林时出现的一种脑病合并内脏脂肪病为特点的综合征;⑤胃肠道反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对胃肠黏膜有刺激作用,可引起上腹不适、胀饱、恶心、呕吐、胃肠溃疡,或使原溃疡恶化,严重者可发生呕血、黑便、胃肠黏膜弥烂,甚至胃肠穿孔。研究表明,服用阿司匹林者胃肠溃疡发生率比普通人群高10倍,发生胃肠溃疡合并出血或穿孔风险是普通人群的3~4倍,胃肠疾病病死率是普通人群的2倍以上。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抗栓是防治这种疾病的主要手段。由于阿司匹林的一些严重不良反应,其作为“抗栓治疗基石”的地位已经动摇。还有没有更好的能代替阿司匹林或与阿司匹林协同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药物呢?

旧中国贫穷落后,人民体质、人均寿命和健康水平差,缺医少药问题严重。新中国建立后,毛主席要求体育工作把“体育是关系六亿人民健康的大事”来抓,195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毛主席为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发展体育运动的号召,指出增强人民体质是发展体育运动的根本目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解决我国缺医少药的问题,毛主席在全国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赤脚医生”运动和“中草药”运动 ,涌现了一大批全科医生和一大批中药传承创新发展成果,其典型代表人物是受到毛主席表扬、被誉为白求恩式的人民好医生王桂珍(电影“春苗”的原型),典型代表成果是获得诺贝尔奖的青蒿素。能不能从这些优秀成果的宝藏中挖掘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药物,再根据这类疾病和药物的特点,通过药剂学研究开发出安全有效、使用方便、依从性好药物剂型呢?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的主人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

古代活血化瘀经典名方“四物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生化汤”等方中都用到了川芎,在“中草药”运动中,陈可冀院士团队对川芎及从中提取分离的川芎嗪在防治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据陈院士介绍,他自己在临床诊疗中十分喜欢应用川芎治病,十分赞赏《本草纲目》总结川芎为“血中气药”的观点,常有屡试屡验之感。1972年,我国在甘肃武威下五畦大队汉墓出土一批医简,处方中治瘀也用川芎,这是二千年前的医药史料,使人弥足惊叹。

陈院士说川芎嗪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有一段发展过程。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提出要加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防治工作,北京地区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协作组应运而生。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吴英恺院士担任组长,黄宛教授、郭士魁老大夫、金荫昌教授、陈在嘉教授、寇文镕教授、王晓云药师,以及西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大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同仁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等十多家医院大协作,陈可冀院士积极参与了这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大协作。

经过多中心大协作研究,陈可冀院士分析认为在对冠心病心绞痛具有良好治疗效果的冠心II号复方中的川芎、丹参、赤芍、红花、降香各药,川芎为君药,而且动物实验也表明在增加冠脉血流量方面以川芎最显著,所以决定对川芎进行进一步的开发研究。经与北京制药工业研究所商议制定了协作计划,由该所化学室秦文娟教授负责对川芎的挥发油、生物碱、有机酸和酚性物质等4个化学成分进行分离提取,经药理筛选,发现川芎生物碱和酚性部分有明显的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作用,遂决定将生物碱部分(总生物碱)制成注射剂,临床观察表明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优于川芎浸膏。为了进一步探索其药效基础,又商定对川芎生物碱进行有效单体分离,秦文娟教授项目组分离出三个单体成分,其中1号单体成分为四甲基吡嗪,遂进而对四甲基吡嗪进行合成路线研究,设计了丁炔醇、氨基丁醇、丁二醇、丁二酮双肟、β-溴代乙酰丙酸和氨反应、丁酮6条四甲基吡嗪合成路线,均获得成功。其中,以丁酮为起始原料,亚硝化丁二酮肟在乙酸存在下,用锌粉还原缩合制得四甲基吡嗪的合成路线最适合工业化大生产,操作简单,反应周期短,成本低,故选择该合成路线生产四甲基吡嗪,并将四甲基吡嗪命名为川芎嗪。

1974年底至1975年7月,陈可冀院士与钱穆英医师对一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急性闭塞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川芎嗪静脉点滴治疗后即时血小板表面活性和聚集性的电子显微镜比较观察,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贝时璋院士实验室的管汀鹭教授和张锦珠教授参与了研究。结果表明,经应用川芎嗪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闭塞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异常血小板(树型及扩大型血小板)比例明显减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华内科杂志》1975年第2期。

1974年下半年开始,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西苑医院治疗了50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经川芎嗪一周治疗后,90%的患者起效,70%的患者可下地步行,自理生活或工作。1975年8月,陈可冀院士与郭士魁老大夫及北京制药工业研究所所长王普善教授共同主持了进一步推广川芎嗪临床应用的会议,北京协和医院谭铭勋教授、北京宣武医院肖镇祥教授、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素荣教授等专家参加了会议,随后在北京市的35家医院进行协作研究应用,并以罂粟碱或低分子右旋糖酐作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到1976年上半年共治疗545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川芎嗪的疗效不劣于对照药。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结果表明,川芎嗪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在中枢神经系统广泛分布,以脑干居多,比大脑高4倍,适合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1976年11月,川芎嗪研究成果通过专家鉴定,并于当年被评为北京市科技成果奖,进一步推广应用。

此后,全国各地不少医疗科研机构陆续发表有关川芎嗪的研究论著,不断揭示川芎嗪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成果。  

1985年3月,陈可冀院士与吴余升教授共同完成的川芎嗪对血栓素A2(TXA2)生物合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上。1996年~1997年,陈可冀院士实验室的史大卓教授、马晓昌医师和钟蓓医师等,从分子生物学水平证实了川芎嗪具有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1997年~1998年,陈可冀院士的研究生于蓓医师进一步阐明了川芎嗪具有的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机制是其具有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作用。1998年,陈可冀院士与台湾阳明大学医学院的洪传岳教授、黄怡教授共同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张方直医师进行了一系列川芎嗪对门静脉高压影响的研究,得到确证,并认为川芎嗪可轻度增高心脏指数。

至今,我国科研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川芎嗪药学、非临和临床研究,充分证明了川芎嗪对心脑血管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免疫系统、运动系统的作用以及抗血小板聚集、钙拮抗、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抗炎、保护神经、调节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氧化应激、保护血管内皮、抗肿瘤和放射保护等作用,对预防冠心病支架术后再狭窄,防治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绞痛、慢性心力衰竭、椎动脉供血不足、缺血性脑卒中、急性冠脉综合征、紧张性头痛、眩晕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性肾病、肺动脉高压、肺心病等多种疾病都有很好的应用价值。近四十余年来,川芎嗪经我国城乡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经久不衰,对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部分泌尿系统疾病及眼耳鼻喉科等有关疾病,取得了明显效果,安全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此外,周晓棉等研究发现磷酸川芎嗪与阿司匹林联用,具有明显的抗血栓作用,该作用与磷酸川芎嗪、阿司匹林能有效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改善血液流变系统,增加血流量,使已聚集的血小板解聚以溶解动脉血栓等功能密切相关,表明磷酸川芎嗪与阿司匹林配伍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协同作用。郑洁等研究发现,磷酸川芎嗪具有抗阿司匹林引起的胃黏膜损伤作用,可降低阿司匹林所致的胃黏膜损伤指数,抑制阿司匹林引起的氢离子弥散,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少自由基对胃组织的破坏,改善胃部微循环和阿司匹林所致的胃局部组织缺血,抑制阿司匹林引起的血浆PGE2降低,增强受损胃黏膜的修复能力,与阿司匹林配伍具有明显的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协同作用。

我的主人通过以上调研,并充分分析川芎嗪的盐型、理化性质、生物药剂学性质及川芎嗪的不同剂型在临床应用的情况,决定选择川芎嗪的磷酸盐,研发服用更方便、患者依从性更好、能更有效发挥川芎嗪防治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作用的滴丸剂型进行深度开发,并于2000年正式立项,2005年7月25日获批上市。如今,我已在临床应用16年多了,为防治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挥了积极作用,我还会继续努力,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综合整理自南昌弘益药物研发团队,欢迎转发,禁止转载,转载授权请联系0791-88161315。

 

 





版权所有© 南昌弘益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技术支持:云端科技

赣ICP备15005709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赣A202207910060

友情链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科技部网站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赣公网安备 360109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