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Company News

数字化转型助力企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2-11-17 11:07:24 | 来源:【南昌弘益信息化委员会 2022-11-16】
分享至:0

2022年11月9日,国家工信部办公厅发布《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旨在为中小企业提供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开展数字化转型,从降低数字化门槛到加快数字赋能,对中小企业帮扶加力施策。

数字化转型既是助企纾困之举,也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国家工信部将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中小企业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对中小企业而言,数字化日益成为“必修课”,降低数字门槛,是纾困、转型的重要举措。

“有条件的地方可鼓励平台减免转型共性需求支出”“鼓励金融机构研制面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专项产品服务,设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贷款”……聚焦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成本,指南明确一系列举措。

指南在明确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的同时,在产品和解决方案上也提出了具体举措。比如,充分运用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应用;发展订阅式软件服务,有条件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可面向中小企业提供免费试用版服务等。

通过智能供应链快速匹配供需,在多地多领域,互联网平台企业、大型企业等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帮助中小企业加大数字化应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就是多方协同发力”,国家工信部鼓励大型企业、平台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供给方围绕中小企业运营中的痛点、发展中的瓶颈,分阶段、分场景设计“工具箱”,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数字化转型。

降低数字门槛,也要做强数字生态,推动中小企业融入智能供应链、数字产业链当中,带动企业数字化升级。指南明确提出,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大型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等面向中小企业的差异化需求,持续提升产品服务针对性。深化生态级协作,通过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助力中小企业实现“链式”转型。

指南特别提出,基于中小企业阶段性转型需求,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整合生态资源,为中小企业匹配与现阶段需求适配的产品和服务。同时明确,培育和遴选一批可复制的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转型的典型模式,鼓励中小企业“看样学样”。国家工信部还将挖掘推广一批“5G+工业互联网”产线级、车间级典型应用场景,促进数字应用向更多领域中小企业渗透。

如果说降低门槛、做强生态激发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意愿,那么夯实数字基础则为企业拥抱数字技术提供更有力支撑。

加快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网络服务;引导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加强与中小企业合作,带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健全优质服务体系,建设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围绕夯实数字基础,国家工信部进行一系列部署。

与此同时,国家工信部将持续推进以5G网络和千兆光网为代表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双千兆”网络与各领域深度融合。

国家工信部表示中小企业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数字化虽不是全部答案,却是答案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同日,国家工信部办公厅发布的《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指标(2022年版)》(以下简称“指标”,着力解决“知”的问题,而指南着力解决“行”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国家工信部与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政策协同发力,将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因“企”制宜推进数字化转型。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知行合一。因此,以数字化转型推动中小企业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充分了解数字化、数字化转型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深刻理解数字化转型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深刻领会指标和指南的内涵,不断总结数字化转型经验,才能做到知行合一,推动数字化转型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一、数字化

数字化是将信息转换为数字(即计算机可读)格式的过程,是指将任何连续变化的输入如图画的线条转化为一串分离的单元,在计算机中用0和1表示。通常用模数转换器执行这个转换。

数字化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这就是数字化的基本过程。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而信息的数字化也越来越为研究人员所重视。早在20世纪40年代,香农证明了采样定理,即在一定条件下,用离散的序列可以完全代表一个连续函数。就实质而言,采样定理为数字化技术奠定了重要基础。

数字化的优点

1、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相比,前者是加工信号。加工信号对于有杂波和易产生失真的外部环境和电路条件来说,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以说,数字信号适用于易产生杂波和波形失真的录像机及远距离传送使用。数字信号传送具有稳定性好、可靠性高的优点。

2、数字信号需要使用集成电路(IC)和大规模集成电路(ISI),而且计算机易于处理数字信号。数字信号还适用于数字特技和图像处理。

3、数字信号处理电路简单。它没有模拟电路里的各种调整,因而电路工作稳定、技术人员能够从日常的调整工作中解放出来。例如,在模拟摄像机里,需要使用100个以上的可变电阻。在有些地方调整这些可变电阻的同时,还需要调整摄像机的摄像特性。各种调整彼此之间又相互有微妙的影响,需要反复进行调整,才能够使摄像机接近于完善的工作状态。在电视广播设备里,摄像机还算是较小的电子设备。如果摄像机100%的数字化,就可以不需要调整了。对厂家来说,降低了摄像机的成本费用。对电视台来说,不需要熟练的工程师,还缩短了节目制作时间。

4、数字信号易于进行压缩。这一点对于数字化摄像机来说,是其最主要的优点。

(二)数字化的缺点

1、数字信号本身与模拟信号相比,确实受外部杂波的影响较小,但是它对被变换成数字信号的模拟信号本身的杂波却无法识别。因此,将模拟信号变换成数字信号所使用的模/数(A/D)变换器是无法辨别图像信号和杂波的。

2、由于数字化处理会造成图像质量的损伤。换句话说,经过模拟→数字→模拟的处理,多少会使图像质量有所降低。严格地说,从数字信号恢复到模拟信号,将其与原来的模拟信号相比,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损伤。这一点与下面的缺点有着密切的联系。

3、模拟信号数字化以后的信息量会爆炸性地膨胀。为了将带宽为(f)的模拟信号数字化,必须使用约为(2f+α)的频率进行取样,而且图像信号必须使用8比特(比特就是单位脉冲信号)量化。

具体地说,如果图像信号的带宽是5MHz,至少需要取样13×106至14×106次(13M至14M次),而且需要使用8比特来表示数字化的信号。因此,数字信号的总数约为每秒1亿比特(100M比特)。且不说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就其容量而言,对集成电路来说,也是难于处理的。

因此,这个问题已经不是数字化本身的问题了。不过,为了提高数字化图像质量,还需要进一步增加信息量。这就是数字化技术需要解决的难题,同时也是数字信号的基本问题。

二、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是建立在数字化转换、数字化升级的基础上, 进一步触及公司核心业务,以新建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高层次转型。传统企业只有完成数字化转型才可能形成发展的内核力。如果企业不能快速实施数字化转型,仍旧采用传统的低效运营、管理、市场、销售方式,即使拥有了再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这样的企业仍旧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适应数字经济,谋求⽣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概念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在全球数字化变⾰的背景下,为适应数字经济环境下企业⽣存发展和市场变化的需要,对企业进⾏的主动的、系统性、整体性的转型升级。是通过新⼀代数字技术的深⼊应⽤,构建⼀个全⾯感知、⽆缝联接、⾼度智能的数字孪⽣企业,进⽽以数字仿真,优化再造物理世界的企业,对传统管理模式、业务模式、商业模式进⾏创新和重塑,实现企业的业务成功和增长与发展。

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对企业的全⾯重塑。与传统信息化相⽐,数字化转型是从技术应⽤向全⾯重塑的转变,本质上是利⽤新⼀代数字技术对企业的全⾯重塑。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对企业实现更深层次的重塑与再造,是脱胎换⾻式的⾃我⾰新,是利⽤数字技术对传统业务、管理、商业和服务模式进⾏全⾯的重塑,是利⽤数字化技术和能⼒来驱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和商业⽣态系统重构的途径与⽅法,是对企业的数字重构和镜像再造。随着⼈⼯智能、⼤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趋成熟和扩散应⽤,企业得以利⽤这些技术把企业复杂的数字进重构和镜像再造。企业的运营管理、⽣产制造等所有业务在计算机世界实现数字重构、全息重建和镜像化再造,进⽽构建⼀个全新的全感知、全联接、全场景、全智能数字企业,实现对传统管理模式、业务模式、商业模式的创新和重塑,是技术与业务的全⾯交互和融合创新,使技术成为驱动业务发展的核⼼动⼒,业务成为技术创造价值的主要载体,技术和业务共同构成了数字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业务形态。

(二)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内涵

数字化转型是建⽴在企业数字化转换、数字化升级基础上,利⽤数字技术,对企业战略体系、商业模式、业务流程、⽣产运营、组织架构等进⾏全⽅位、系统化的变⾰和重塑,其内涵主要包括转化、融合、重构三个层⾯。

1、转换

转换是指利⽤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将企业物理世界的业务、⽣产、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通过ICT技术,实现实时的数据采集,将所有业务转换转换成计算机可读取、可存储、可计算的数据、信息、知识。云计算就是数字转换的一种技术。

在转换中,新⼀代ICT技术成为新的⽣产要素。数字化转型就是将新⼀代ICT技术作为新的⽣产要素,叠加到企业原有的⽣产要素中,从⽽引起企业业务的创新、重构。因此,新⼀代ICT技术能否得到有效运⽤,并为企业产⽣显著的业务价值是转型的关键特征。

数字化转型的根本⽬的在于提升企业竞争⼒,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新技术的运⽤并不是⽬的,转型的⽬的是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竞争⼒,让企业获得更⼤的竞争优势。

2、融合

融合是对从企业实体业务中产⽣的各类数据,通过信息⽹络和数据管理技术,实现数据的融合贯通,使企业全⽅位、全过程、全领域的数据能够实时流动与共享,实现信息技术与业务管理的真正融合。

数字化转型本质上是业务转型,是新⼀代信息技术驱动下的⼀场业务、管理和商业模式的深度变⾰重构,技术是⽀点,业务是内核。

3、重构

重构是指以业务数据为核⼼,以企业的数字化、⽹络化、智能化建设为基础,建⽴能适应数字经济环境下企业⽣存和发展的新⼀代企业架构,加快对企业传统业态下的组织、系统、设计、研发、⽣产、运营、管理、商业等各个环节的变⾰与重构。

数字化转型是⼀项长期复杂的系统⼯程。对于⼤多数企业⽽⾔,数字化转型⾯临的挑战来⾃⽅方⾯⾯:从技术驾驭到业务创新,从组织变⾰到⽂化重塑,从数字化能⼒建设到⼈才培养,因此数字化转型的成功不可能⼀蹴⽽就,需要持之以恒才可能取得成效。

(三)数字化转型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发展方向。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具备以下基本条件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1、领导层的决心

数字化转型必须是自上而下驱动的行为,必须是在领导层的统一部署与决策下进行转型。

2、技术与人才的储备

数字化转型需要各类先进技术的支撑,需要通过技术手段管理企业的各类数据,并把数据作为企业转型的依据。要实现转型,必须有人才的支持,这里的人才不仅仅包括IT人才,更需要懂业务的人才,只有两类人才紧密合作才能把业务流程通过技术的手段融合起来,为数字化转型打好基础。

3、全员的理解与支持

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必然出现各种问题,需要企业全员的理解与支持,参与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快速进行替代。

4、资源的保障

数字化转型需要进行软件、硬件系统的投资,以及全员的培训,资金与人力必须有保障。同时,转型过程中,必然会有困难与挫折,资金投入必须有持续性。

5、风险的控制

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是提升竞争力和效率,因此数字化转型与业务的正常开展必须并行,不能因为数字化转型而造成业务的混乱甚至停滞。

三、数字化转型的“知”

以上的简要介绍使我们对数字化及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有了一些了解,但我们仍不知道如何评价企业数字化水平和数字化转型的成果。

 国家工信部办公厅于2022年11月9日发布的

《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指标(2022年版)》(以下简称“指标”,着力解决数字化转型“知”的问题,使我们知道应当如何评价企业数字化水平。以下简要介绍该指标中的制造业数字化评测表(以下简称评测表)。

该评测表共分为数字化基础、数字化经营、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成效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又分为若干个部分,每个维度和每个部分均用百分数的方式进行评分,从四个维度对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估,依据企业评测得分,将数字化水平划分为一级(得分20~40分)、二级(得分40~60分)、三级(得分60~80分)、四级(得分80分以上)四个等级。

(一)数字化基础

数字化基础维度分为设备系统、数据资源、网络安全三个部分。

1、设备系统

该部分评测内容包括企业的数字化设备覆盖范围、企业的数字化设备联网率、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企业通过部署工业互联网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平台等形式实现业务的数字化管理情况四个方面。

注:

(1)数字化设备

数字化设备也可称为机电信息一体化设备,是指在传统的机械设备中引入了信息技术,嵌入了传感器、集成电路、软件和其它信息元器件,从而形成了机械技术与信息技术、机械产品与电子信息产品深度融合的设备或系统。数字化设备本质上是“数据驱动”和软件控制的自动化制造设备。

(2)公有云

公有云通常指第三方提供商为用户提供的能够使用的云,公有云一般可通过如Internet等使用,可能是免费或成本低廉的,公有云的核心属性是共享资源服务。这种云有许多实例,可在当今整个开放的公有网络中提供服务。公有云提供商通过自己的基础设施直接向外部用户提供服务。外部用户通过互联网访问服务,并不拥有云计算资源。

公有云能够以低廉的价格,提供有吸引力的服务给最终用户,创造新的业务价值,公有云作为一个支撑平台,还能够整合上游的服务(如增值业务,广告)提供者和下游最终用户,打造新的价值链和生态系统。

(3)私有云

私有云是为一个客户单独使用而构建的,因而提供对数据、安全性和服务质量的最有效控制。私有云可部署在企业数据中心的防火墙内,也可以将它们部署在一个安全的主机托管场所,私有云的核心属性是专有资源。私有云可由企业自己的IT机构构建,也可由云提供商进行构建。

(4)混合云

混合云融合了公有云和私有云,是近年来云计算的主要模式和发展方向。我们已经知道私有云主要是面向企业用户,出于安全考虑,企业更愿意将数据存放在私有云中,但是同时又希望可以获得公有云的计算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混合云被越来越多的采用,它将公有云和私有云进行混合和匹配,以获得最佳的效果,这种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达到了既省钱又安全的目的。

私有云的安全性是超越公有云的,而公有云的计算资源又是私有云无法企及的。在这种矛与盾的情况下,混合云解决了这个问题,它既可以利用私有云的安全,将内部重要数据保存在本地数据中心;同时也可以使用公有云的计算资源,更高效快捷地完成工作,相比私有云或是公有云都更完善。

混合云突破了私有云的硬件限制,利用公有云的可扩展性,可以随时获取更高的计算能力。企业通过把非机密功能移动到公有云区域,可以降低对内部私有云的压力和需求。

混合云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它既可以使用公有云又可以使用私有云,企业可以将应用程序和数据放在最适合的平台上,获得最佳的利益组合。

2、数据资源

该部分评测内容包括企业实现数据自动/半自动获取并展示的业务环节覆盖范围、企业实现各类数据汇聚及应用的情况。

注:

(1)数据获取

数据获取是指利用一种装置,将来自各种数据源的数据自动/半自动收集到一个装置中。被采集数据是已被转换为电讯号的各种物理量,如温度、水位、风速、压力等,可以是模拟量,也可以是数字量。采集一般是采样方式,即隔一定时间(称采样周期)对同一点数据重复采集。采集的数据大多是瞬时值,也可是某段时间内的一个特征值。准确的数据量测是数据采集的基础。

(2)数据汇聚

数据汇聚是指收集数据并通过统计分析以汇总形式表示的过程,是一种信息和数据挖掘程序,其中数据以基于报告的汇总格式进行搜索、收集和呈现,以实现特定的业务目标或流程和/或进行人工分析。

数据汇聚合可以手动实现,也可以通过专门的软件实现。数据汇聚打破企业数据的物理孤岛,形成统一的数据中心,为后续数据资产的价值挖掘提供原始材料。

3、网络安全

该部分评测内容主要是评估企业在保障网络安全方面采取的举措情况,包括使用工业级网络安全产品及服务、建立网络安全保障制度、开展网络安全等级自评估、通过第三方机构验收认定等情况。

注:

(1)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既包括计算机网络安全,又包括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

(二)数字化经营

数字化经营维度分为研发设计、生产管控、采购供应、营销管理、产品服务、业务协同六个部分。

1、研发设计

该部分评测内容主要是企业开展数字化研发设计的情况,包括应用二维、三维计算机设计软件辅助开展设计工作,使用PDM或PLM等软件实现文档、数据、流程等的共享和统一管理,建设和应用产品设计标准库、组件库或知识库,将产品设计信息集成于产品的数字化模型中,实现产品设计数据的唯一性,实现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间的信息交互和并行协同。

2、生产管控

该部分评测内容主要有生产计划环节、生产监控环节、生产作业环节、质量控制环节、仓储物流环节、物流监测与优化。

(1)生产计划环节

生产计划环节数字化评测主要是评估企业实现生产计划排产排程的情况,包括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具有约束条件的主生产计划生产和物料需求计算、通过信息系统开展车间计划排产、车间生产计划实现自动排产情况。

(2)生产监控环节

生产监控环节数字化评测主要是评估企业利用信息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监控的情况,包括设备、工序、生产线、车间。

①设备

能够在一种或多种单个设备层面实现生产过程监控。

②工序

能够在一道或多道工序层面实现生产过程监控。

③生产线

能够在一条或多条生产线层面实现生产过程监控。

④车间

能够在一个或多个车间层面实现生产过程监控。

(3)生产作业环节

生产作业环节数字化评测主要是评估企业实现智能制造典型场景的覆盖范围,包括自动巡检、生产过程可视化、精益生产管理、人机协同作业、基于数字挛生的制造。

①自动巡检

应用智能巡检装备或设备管理系统,集成数字化技术,实现对设备的高效巡检或异常报警(50%以上关键业务设备实现即可)。

②生产过程可视化

依托各类生产、系统集成,实现生产成本、交期或订单执行进度的可视化(50%以上关键业务生产成本、交期或订单执行进度实现即可)。

③精益生产管理

应用数字化工具和方法,开展数据驱动的人、机、料等精确管控,减少生产浪费(50%以上关键业务人、机、料等实现即可)。

④人机协同作业

集成机器人、高端机床或人机交互设备等智能装备,应用AR/VR、机器视觉等技术,实现生产的高效组织和作业协同(50%以上关键产线实现即可)。

⑤基于数字挛生的制造

构建装备、产线、车间、工厂等一种或几种不同层级的数字挛生系统,实现物理世界和虚拟空间的实时映射,推动感知、分析、预测和控制能力的全面提升(某一种或几种/个关键装备、产线、车间或工厂实现即可)。

(4)质量控制环节

质量控制环节数字化评测主要是评估企业运用数字化手段提高质量控制能力的重点场景覆盖范围,包括数字化检测、质量精准追溯、产品质量优化、质量控制协同(某一种或几种关键产品或物料实现即可)。

①数字化检测

应用数字化设备和技术,实现关键环节的在线检测、分析、结果判定。

②质量精准追溯

应用数字化技术,采集产品原料、生产过程、客户使用的质量信息等信息,实现产品质量全过程精准追溯。

③产品质量优化

应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产品质量影响因素识别、缺陷分析预测或质量优化提升。

④质量控制协同

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质量控制与相关业务协同,包括质量与规范同步、检测数据与设备信息同步、供应商质量信息同步、客户质量信息同步等。

(5)仓储物流环节

仓储物流环节数字化评测主要是评估企业实现仓储物流数字化场景的覆盖范围(1:50%以上关键原料、半成品、成品等实现下列数字化场景即可。注2:通过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实现的仓储物流数字化,如果覆盖下述场景也可),包括物料条码管理、智能仓储、精准配送、物料实时跟踪、物流监测与优化。

①物料条码管理

统一条码管理标识货物。

②智能仓储

应用数字化技术,依据实际生产作业计划,实现物料自动入库(进厂)、盘库或出库(出厂)。

③精准配送

应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动态调度、自动配送或路径优化。

④物料实时跟踪

应用制造执行系统(MES)或仓储管理系统(WMS),采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原材料、在制品或产成品流转的全程跟踪。

⑤物流监测与优化

依托运输管理系统(TMS),应用数字化技术,实现运输配送全程跟踪或异常预警,装载能力优化或配送路径优化。

3、采购供应

该部分评测内容主要是企业实现采购数字化场景的覆盖范围(50%以上关键业务采购活动实现下列数字化场景即可),包括采购管理信息化、采购策略优化、供应链可视化、供应链风险预警与弹性管理、采购协同。

(1)采购管理信息化

 通过信息系统实现采购计划管理、采购过程管理和供应商管理。

(2)采购策略优化

建设供应链管理系统(SCM),集成数字化技术,实现供应商综合评价、采购策略优化或采购方案动态优化。

(3)供应链可视化

搭建供应链管理系统(SCM),融合数字化技术,实现供应商可视化监控。

(4)供应链风险预警与弹性管控

建立供应链管理系统(SCM),集成数字化技术,开展供应链风险隐患识别、定位、预警或高效处置。

(5)采购协同

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采购供应与相关业务的协同,包括业务配合同步、质量与规范同步、结算对账同步、库存与计划同步等。

4、营销管理

 该部分评测内容主要是企业实现营销数字化场景的覆盖范围(50%以上关键业务市场营销实现下列数字化场景即可),包括销售计划动态优化、市场快速分析预测、销售驱动业务优化。

(1)销售计划动态优化

依托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应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挖掘分析客户信息、构建用户画像、构建需求预测模型或制定精准销售计划。

(2)市场快速分析预测

应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对市场未来供求趋势、影响因素或其变化规律的精准分析、判断或预测。

(3)销售驱动业务优化

应用数字化技术,根据客户需求变化,动态调整设计采购、生产或物流等方案。

5、产品服务

该部分评测内容主要是企业实现产品服务数字化场景的覆盖范围,包括利用信息系统实现售后服务数字化管理的情况、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售后服务与相关业务的协同情况、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新型智能产品中应用场景的覆盖范围。

(1)利用信息系统实现售后服务数字化管理的情况

50%以上关键产品售后服务实现下列数字化场景即可:

①退换货质量管理。

②客户体验调查。

③客户满意度调查。

(2)利用信息系统实现售后服务与相关业务的协同情况

50%以上关键产品售后服务实现下列数字化场景即可:

①售后配件与库存协同。

②失效产品追溯与质量根因分析。

③失效原因与设计优化协同。

(3)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新型智能产品中应用场景的覆盖范围

某一种或几种关键产品实现下列数字化场景即可:

①数据增值服务

分析产品的运行工况等数据,应用数字化技术,提供设备估值、融资租赁、资产处置等业务。

②主动客户服务

依托客户管理系统(CRM),集成数字化技术,实现精细化管理或主动式客户服务。

③用户直连制造

通过用户和企业的深度交互,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定制设计、柔性化生产或个性化服务。

④大批量定制

通过生产柔性化、敏捷化或产品模块化,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以大批量生产方式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

⑤产品的远程运维

依托产品远程运维管理平台,实现基于运行数据的产品远程监控、预测性维护或产品设计的持续改进。

6、业务协同

该部分评测内容主要是企业使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企业间业务协同数字化场景的覆盖范围(50%以上关键业务客户、上游供应企业或合作伙伴使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下列数字化场景即可),包括实现研发设计协同、生产制造协同、订货业务协同、物流仓储协同、财务结算协同。

(三)数字化管理

数字化管理维度分为经营战略、管理机制、人才建设、资金投入四个部分。

1、经营战略

该部分评测内容主要是企业数字化转型意识与执行水平情况,包括已经对数字化转型有了明确的目标、已制定了数字化转型规划及具体的实施计划、已基于战略规划开展业务模式和管理决策方式的变革实践。

2、管理机制

该部分评测内容主要是企业在设置数字化组织与制度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包括设置专门的数字化人员岗位或部门、为数字化人才设立专门的绩效薪酬体系、对数字化收支单独建账核算、建立数字化信息系统管理相关制度规范。

3、人才建设

 该部分评测内容主要是企业在数字化方面培训覆盖的人员范围,包括信息化部门员工、业务部门员工、企业主要决策人员、其他人员。

4、资金投入

该部分评测内容主要是企业上年度数字化投入占营销收入的比重。

(四)数字化成效

数字化成效维度分为产品质量(企业上年度产品合格率)、生产效率(企业上年度人均营业收入)、价值效益(企业上年度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三个部分。

四、数字化转型的“行”

以上的简要介绍使我们对数字化及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有了一些了解,知道了如何评价企业数字化水平和数字化转型的成果。但如何实施数字化转型仍不十分清楚。

国家工信部办公厅于2022年11月9日发布的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着力解决数字化转型“行”的问题,使我们知道应当如何实施数字化转型。以下对该指南进行简要介绍,为我们制定数字化转型规划和具体实施计划提供指导。

该指南分为总则、增强企业转型能力、提升转型供给水平、加大转型政策支持四个部分。

总则

该部分主要阐释了指南的适用对象和实施原则。指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应当遵循“从易到难、由点及面、长期迭代、多方协同”的思路和坚持企业主体,效益优先;坚持应用牵引,供需互促;坚持政府引导,协同联动的原则,以数字化转型促进提质、增效、降本、降耗、绿色和安全发展。

(二)增强企业转型能力

该部分包括开展数字化评估、推进管理数字化、开展业务数字化、融入数字化生态、优化数字化实践五个方面的内容。

1、开展数字化评估

评估研产供销服等环节转型的潜在价值和可行性,明确数字化转型优先级,定期结合企业发展实际调整转型策略,有效确保数字化转型投入产出比。

2、推进管理数字化

应用财务流程自动化、协同办公平台、标准化人力资源管理等产品,实现财务、办公、人力资源等管理环节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管理精细化水平。

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各环节数据综合集成、可视化和智能分析,优化企业经营管理决策。

3、开展业务数字化

(1)应用订阅式产品服务,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营销服务等业务环节数字化,降低一次性投入成本。

(2)使用SaaS化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等工具开展数字化研发设计,发展众包设计和协同研发等新模式,提升研发设计效能。

(3)应用云化制造执行系统(MES)和高级计划与排程(APS)等数字化产品,优化生产制造资源配置,实现按需柔性生产。

(4)应用仓库管理(WMS)、订单管理(OMS)、运输管理(TMS)等解决方案和无人搬运车(AGV)、自主移动机器人(AMR)等硬件,使用第三方物流平台,推动仓储物流环节数字化。

(5)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产品数字镜像,提升产品数据管理水平,发展基于数字化产品的增值服务,拓展业务范围,创新盈利模式。

4、融入数字化生态

(1)应用产业链供应链核心企业搭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融入核心企业生态圈,加强协作配套,实现大中小企业协同转型。

(2)应用行业龙头企业输出的行业共性解决方案,加速提升自身数字化水平。

(3)基于园区/产业集群开展网络化协作,发展订单共享、设备共享、产能协作和协同制造等新模式,弥补单个企业资源和能力不足。

(4)积极接入园区/产业集群的数字化创新网络,利用共性技术平台开展协同创新。

(5)积极对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合等载体,参加政策宣贯、供需对接、咨询诊断、人才培训等活动。

5、优化数字化实践

(1)联合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或第三方评估咨询机构等开展转型成效评估,重点开展业务环节数字化水平评估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行业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从生产效率、产品质 量、绿色低碳等方面评估企业转型价值效益。(2)结合现阶段企业内外部数字化转型资源,制定调整下一阶段数字化转型策略,选择与下一转型阶段相匹配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提升转型策略与发展现状的适应性。

(三)提升转型供给水平

该部分包括增强供需匹配度、开展全流程服务、研制轻型化应用、深化生态级协作四个方面。

1、增强供需匹配度

(1)互联网平台企业和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等供给方主体,聚焦中小企业数字化共性需求,研发即时沟通、远程协作、项目管理、流程管理等基础数字应用。

(2)遵循“大企业建平台、小企业用平台”思路,大型企业打造面向中小企业需求的互联网平台,输出成熟行业数字化转型经验,带动产业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开展数字化转型。

(3)细分行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研发推广具备行业特性的产品服务。

(4)低代码服务商持续提升产品的可拓展性,帮助业务人员自主高效构建字化应用,满足即时个性化需求。

2、开展全流程服务

(1)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互联网平台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综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展示场景融合应用和转型方法路径,增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意识和意愿。

(2)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和第三方评估机构等主体,聚焦中小企业个性化转型需求,帮助中小企业制定数字化转型策略。

(3)电信运营商、智能硬件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等帮助中小企业开展网络建设、硬件改造连接和软件应用部署等,开展配套数字技能培训。

(4)基于中小企业阶段性转型需求,数字化转型服商整合生态资源,为中小企业匹配与现阶段需求适配的产品和服务,推动中小企业转型逐步深入。

3、研制轻量化应用

(1)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聚焦中小企业转型痛点难点,提供 “小快轻准”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2)研发推广低代码产品服务, 助力中小企业自行创建、部署、使用和调整数字化应用,提升中小企业ニ次开发能力和需求响应能力。

(3)发展订阅式软件服务,有条件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可面向中小企业提供免费试用版服务,探索发展以数字化转型收益支付服务费用等方式,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顾虑和成本。

(4)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汇聚工业APP,沉淀工业技术、知识和经验,建设工业APP商店,加速工业APP交易流转应用。

4、深化生态级协作

(1)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和大型企业等各方主体,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业务协同、资源整合和数据共享,助力中小企业实现“链式”转型。

(2)大型企业搭建或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上下游中小企业开放订单、技术、工具、人才、数据、知识等资源,探索共生共享、互补互利的合作模式。

(3)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和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开展物流、资金流和数据流等交叉验证,创新信用评估体系和风险控制机制,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

(四)加大转型政策支持

该部分从加强转型引导、加大资金支持、推广试点应用、完善配套服务、优化发展环境五个方面阐述政府如何用看得见的手引导并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和具体措施。

1、加强转型引导

加强分类指导和跟踪服务,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2、加大资金支持

按照“企业出一点、平台让一点、政府补一点”的思路,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鼓励平台减免转型共性需求支出。鼓励金融机构研制面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专项产品服务,设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贷款,拓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融资渠道。

3、推广试点应用

遴选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培育推广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案例标杆,鼓励中小企业“看样学样”。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4、完善配套服务

(1)构建完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政策宣传、诊断评估、资源对接、人才培训、工程监理等公共服务能力。

(2)组织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问诊”服务,组织专家深入中小企业一线开展“入驻式”诊断服务。

(3)支持职业院校、大型企业等 建设数字人才实训基地,提升中小企业数字人才供给。

5、优化发展环境

(1)加大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型基础施建设力度,优化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外部环境。

(2)建设完善地方营商环境评估体系,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效纳入考核范围。

(3)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关会议和活动,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4)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支持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做大做强。

(5)基于地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际,优化财税金融、人才培引等政策措施,稳定小企业转型政策预期。

五、实施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环节

实施数字化转型,需要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环节:

(一)数字化转型首先是思想和意识的转型

数字化转型不是喊喊口号、炒作概念,而是要从思想上、意识上、认知上真正理解数字化转型的意义和方法,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认知,特别是中高级管理人员的认知,转变思想,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数据为资产,以技术为手段,以人才为依托,构建能快速满足客户需求的支持业务创新的技术平台体系,支撑客户服务和业务创新。

(二)数字化转型是IT转型

基础技术平台体系的建设离不开IT技术平台和IT人员的支撑,数字化转型就是IT转型。因此,数字化转型需要IT的转型支撑,需要IT的战略转型。

IT不仅需要懂技术,还要懂业务,需要全程参与业务应用的研发和新业务的创新。IT不止是辅助部门,也是业务优化和业务创新的部门。在进行业务培训或业务梳理的时候,需要融合IT技术力量,技术与业务并重。

利用技术驱动业务转型,采用基础平台外购,业务应用自研或委托研发的模式,外购成熟的基础平台产品,而业务应用和业务创新要完全依靠自己(包括委托第三方)。特别业务应用的支撑系统和服务,不能依赖于厂商,这才是“自主可控”的核心。

IT转型需要整合企业IT资源。应用系统、业务流程、基础设施、人力技能、技术资源等需要能统一管控,同时加强与相关机构的合作,在业务战略、数据战略、基础平台构建、数据治理与数据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社交等方面统一规划、协调合作,构建业务统一的基础支撑平台,置数据在统一的管控之下,以数据驱动,支持协调企业各项业务的发展和创新。

(三)数字化转型是业务转型

充分理解数字化技术,充分理解企业发展的方向和动力,通过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引导,促进业务转型。人员培训,不只是关注业务培训,也要关注技术培训、技术趋势、技术战略以及当前主流技术之间的关系、能力等,让业务人员也能有所了解,懂得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技术支持。同时对技术人员培训业务知识,了解业务流程,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能协助优化业务流程。特别对于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数据管理等人员的培训,使企业所有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劲往一处使。业务变革必然带来生产力的提升,带动生产力的转型。

(四)数字化转型是生产力转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变革,倒逼企业转型。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创新业务。技术是手段、是工具,好的工具能够极大的提高效率,提升生产力。

数字经济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计算、存储、网络带宽成本的降低也促进了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崛起和发展,这些技术和工具改善着用户体验,与微服务设计思维、敏捷开发以及DevOps的结合,极大的提升着生产力,这就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新的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标志生产力水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数字化生产力的变革势必要影响生产关系的变革,企业的组织架构和企业文化需要适应数字化转型的需要。数字化转型也是企业组织架构和企业文化的转型。

(五)数字化转型是企业组织架构和企业文化的转型

数字化时代需要的是开拓创新,不是因循守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采用数字化技术可以提升企业的生产力,其相应的生产关系、组织架构和企业文化也需要相应的调整。传统的单体应用开发运维模式无法适应新的要求,在监管合规的要求下不是不能创新,而是要结合业务和技术积极创新,懂业务、懂技术、懂数据的复合型人才将是创新的核心,其重点就在于科技的力量。重视科技投入,并不是买多少设备多少资产,而是智力的培养,人才的培养。从组织调整以适应数字化经济数字化转型的需要,重视数据和IT资产、IT人才,以数据为驱动力,以传统业务为基础,以智力投入为重点,开创新的发展方式。数字化转型要求企业组织活动、流程、业务模式、文化创新和员工能力的转型。

(六)资源整合是大势所趋

数字化转型说到底就是要整合自身资源,查漏补缺,重视科技投入,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业务创新,或优化业务模式。IT部门是技术实施的主体,因此需要IT和业务的深度融合,整合企业的基础设施资源、人力资源、数据资源、组织资源、社交资源等,构建统一的业务服务中台,实现敏捷的流程和决策路径,支持业务应用的快速变化和创新。

(七)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是数据

数字化就是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收集企业日常运营和创新所需的数据;客户使用产品或服务的体验数据;市场变化数据;行业趋势数据等等,形成企业日常运营的全景图、客户全景图、产品全景图、市场变化及行业趋势全景图等,从而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创造新的业务模式。企业通过数字化手段挖掘数据的价值,可以发现企业运营中可以改善的地方,甚至开发新的业务模式。

数据是数字化的基本的生产资料,数据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数字化的能力、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所谓的数据治理,强调数据的重要性,把数据提升到企业的核心资产上来,也是因为高质量数据所能带来的高价值。社会经济全面数据化,所有企业必须用数据发展。数据已成为企业的核心资产,将数据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使用,是数字化转型的重点。要管理和使用数据,数据治理是难点,企业要想更有效的使用数据,就需要从过去被动的使用数据,到主动的去治理数据。数据爆炸、大数据等使企业数据的复杂程度随之升高,如何从庞杂的数据中清洗筛选出准确有效的信息,是数据治理的重点,也是企业数字化转型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八)数字化转型的实质是业务重塑

数字化转型首要工作是打通所有业务系统中的数据。利用软件工具和软件技术,赋能业务以获得创新能力;人是创造者,是关键,需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和方法手段;成功的数字化转型并非始于技术,而是以客户为中心的目标来彻底改革组织,从而实现生产力的转型,实现业务重塑。数字旅程中人才是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适应数字化转型的需要的驱动力。

六、药品生产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我国药品生产经历了从初始的简单制药设备手工操作、半机械化生产、机械化生产,发展到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控制、信息化管理,再发展到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绿色智能制造,为药品生产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面对激烈竞争的药品市场,药品生产企业对市场、销售、研发、生产、财务等业务的数据分析具有强烈的需求,管理层厌倦了查看一沓沓冗长的报表,更希望看到结论化的数据。如果说运用到个人或是某一个问题的叫数据分析,那么投入到企业的业务层面用于辅助管理产生效益的则可称为数据化管理。

回顾若干年前,药品生产企业做信息化总结起来就是实施ERP系统、MES系统、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等。这些信息化的项目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企业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运营模式等通过软件系统的形式固化下来,这样企业相关的员工、物料、设备、资金等要素就围绕固化好的软件系统运转。如果企业管理人员发现现有软件系统不适用现在的业务,就会实施流程变革等措施来优化现有的软件系统,所以信息化更多的是支持业务。

企业实施信息化后,企业相关的人、物料、设备、资金等要素就围绕固化好的软件系统运转,但是这些要素在企业日常运营过程中的实际运行情况是怎样的,企业并不十分清楚,企业并没有一个系统能实时抓取并可视化企业日常运营全景,比如客户购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后的使用情况、市场的变化情况、工厂流水线的运行情况、供应链的运转情况等。如果需要这些数据,大都需要通过人力来统计,做各种报表,费时费力,且不一定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药品生产企业数字化转型就是要在“两化”深度融合的基础上,通过实时收集、分析、反馈、共享、管理企业日常运营的数据、客户使用产品服务的数据、市场行业趋势等数据,形成企业日常运营的全景图,反映到产品研发、生产、服务流程的改善、精准营销、销售模式升级、优化库存等业务的改进上来,这个升级改进的过程就是数字化转型。

但是,药品生产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可能一,应当依照“指标”和“指南”的指引,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一企一策”“因企制宜”,循序渐进实施数字化转型规划和具体方案计划,并持续改进完善。

(一)药品生产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的步骤

根据生物医药行业的共性特征,药品生产企业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实施数字化转型。

1、第一阶段:数据连接、采集、整理

数据是数字化的基础,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往往都是首先进行数据连接。列出需要要分析的业务、需要分析的指标、需要分析的数据,当下已有的数据以及哪些数据不足还需要定向收集的数据等,制定相关的用户需求标准(URS)。

例如,药品生产可以通过传感器等设备收集生产环节的数据;可用过扫码等手段来收集库存数据以及物流运输数据;可以通过改进业务流程,设置数据采集环节来收集销售数据;可以通过相关网站来收集用户的行为及市场数据等。

但是,这种数据采集的成本比较高,而且往往大动干戈。建议先做好数字化路线和场景的规划,尽量自上而下推导究竟需要哪些数据及其采集技术,往往数据采集的难点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业务层面的推动。

采集到数据还只是第一步,后续需要有大量的工作保证数据质量,数据有问题分析再严谨都是空谈。建议在数字化转型规划阶段,需要对全数据链路进行详细设计,相关URS的制定应当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多个系统相联通,至少保证同一种数据在不同系统中的一致性。

(2)通过数据链路设计使得相邻环节的数据可相互校验。

(3)数据质量需融入日常运营管理流程。

在采集数据之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分类整合。采集到的数据往往都分布在各业务系统内,但后续分析的时候往往会涉及多种业务的数据,如财务+销售等,所以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要打通,避免出现数据孤岛。

总而言之,药品生产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就是从数据分析和应用出发,向上要保证数据口径的统一,避免数据对不一致;向下要以数据的分析和应用为目的来搭建数据仓和数据中心,让数据整合—数据清洗—数据分析—可视化都在一个平台上进行。在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借助BI平台、数据仓来搭建。有些数据体量大的企业会搭建大数据平台。

2、第二阶段:数据分析及可视化

数据连接完成后,下一步是基于业务需求分析和可视化展示。分析分为历史和当下数据按指标、业务归类展示,生成报表、可视化报告。涉及到具体问题则需要数据挖掘技术来追踪定位,例如想要找到带来80%营收的20%家优质营销等商。

数字化转型到一定程度,各个业务都应该有相应的可视化模块,运用商务智能BI系统或制造智能MI系统,这是企业实现数字可视化的重要工具。

3、第三阶段:精益分析

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推进一段时间之后,企业多数已经具备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基础,往往这时候企业会开始思考:“我有这么多数据,能看到这么多报表,我怎么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呢?”因此,进入数字化转型的第三阶段—精益分析。

传统的精益管理推行方法一般是咨询师通过现场诊断分析来发现企业生产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导企业持续改善的路线。而数字化转型的精益分析阶段需要企业利用数字化软硬件技术和工具来固化、简化并优化精益管理的过程,将原来经验驱动的现场诊断,逐步转化并结合实时数据驱动的数字化诊断,更客观、更及时、更准确、更全面、更智能地去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第四阶段:高阶分析

基于第三阶段精益分析的成果,企业及其管理者被赋能,在能够更简单、更准确、更及时地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之后,就面临着如何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并且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挑战。

这时就需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发挥其重要作用,通过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最佳历史实践进行提炼并预测,通过APS等技术为企业的计划排程提供智能决策,通过知识图谱等技术构建企业的知识库,通过计算机视觉听觉等技术替代现场枯燥无聊的重复劳动工位等。

例如,针对药品生产企业的每个车间、每条生产线、每个工艺、每个流程、每个工段、每个班组、每个工序,都可能有一些工业应用场景需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来辅助管理人员进行快速决策,从而真正实现企业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营销;通过对市场及行业的分析,为药物研发决策提供参考,并通过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助力药物研发等

5、第五阶段:全面转型

当企业推进内部的智能高阶分析至一定阶段之后,必然需要与全供应链的其他企业进行连接,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药品生产企业数字化的全面转型。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模式和工业生态,通过对人、机、物、系统等的全面连接,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新制造和服务体系,为工业乃至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实现途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

工业互联网不是互联网在工业的简单应用,而是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它以网络为基础、平台为中枢、数据为要素、安全为保障,既是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基础设施,也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应用模式,同时也是一种新业态、新产业,将重塑企业形态、供应链和产业链。

当前,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向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广泛拓展,形成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六大新模式,赋能、赋智、赋值作用不断显现,有力的促进了实体经济提质、增效、降本、绿色、安全发展。

(二)药品生产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注意事项

1、药品生产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改进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落实、落细。

2、药品生产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阶段落地是从第一阶段到第五阶段,但实施方案的规划设计应当以结果为导向,从最终的目标需求(第五阶段)层层倒推至初始目标需求(第一阶段)进行系统规划设计。

3、在实施数字化转型之前,应当先运用精益管理方法梳理整个企业的运行管理流程,打通堵点、难点,为实施数字化转型打好基础。

4、实施数字化转型所涉及的软件和硬件应当是最有效、最适用、性价比最高的。

5、在数字化转型的初期,不必面面俱到采集所有数据,可以选择企业最需要、最典型的场景实现数字化,再逐步推进到其他场景。

6、智能制造、工业4.0、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MES、工业互联网等都是概念,每企业对同一个概念的理解和需求不完全相同,应当紧密结合企业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规划设计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

(三)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

1、数字药房

数字药房将医药、医疗、医保通过“智慧药房”融合后实现创新服务;顾客进入智慧药房后即可获得视频在线问诊、无人自助购药。且每个药房根据不同的场景,可配备各种不同类型的药品,满足患者用药需求。

数字药房通过互联网链接,配备相应控制、人机交流、数据采集、结算等功能软件和自动药房整体机或自动柜机等硬件,是集自动化售卖和人机交流等功能为一体,具备零售药品、医疗处方流转、远程医疗、医保结算等多项功能的智能自动化设备药品零售终端。

2、药品安全性数字化监测系统

依托三医(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数据互通平台,基于微服务架构进行数据互联,采取数据清洗、筛选等手段进行数据标准化,结合物联网实现远程监管预警,与多个系统对接实现全生命周期药品安全性监测和药物警戒,横向打破数据孤岛,高效整合数据资源;纵然打通药品上市前、上市后安全性监测通道,药物警戒更高效智能,助力药品安全性监测和药物警戒模式转型。

 

本文综合整理自南昌弘益信息化委员会,欢迎转发,禁止转载,转载授权请联系0791-88161315。

版权所有© 南昌弘益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技术支持:云端科技

赣ICP备15005709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赣A202207910060

友情链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科技部网站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赣公网安备 360109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