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之行 Health Trip

2022年公众用药十大提示公布

发布时间:2022-11-28 15:29:39 | 来源:《综合人民网》、《央广网》
分享至:0

本文转自《综合人民网、《央广网》,转发仅为学习交流,若侵犯版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11月10日,2022年“全国安全用药月”启动仪式暨第七届中国药品安全论坛在京举办。启动仪式现场,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爱国发布了2022年公众十大用药提示。

骨质疏松科学用药方有效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用药也有不同。钙营养不良引起的骨质疏松,补充钙剂会有一定的效果;原发性骨质疏松应在医师的指导下治疗,仅仅盲目补钙没什么作用。老年性骨质疏松一般选择钙剂+维生素D和一种骨吸收抑制剂(双膦酸盐,如阿仑膦酸钠)的“三联药物”治疗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可在基础治疗即钙剂+维生素D的基础上,联合雌激素或选择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治疗。去除病因是治疗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关键,在去除病因治疗后,仍需补充钙剂、维生素D,骨痛明显的可加用降钙素。

幽门杆菌四联疗法治疗

四联疗法是一种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联合用药方案,根治率可达90%,由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菌药物、铋剂共四种药物组成。目前,四联方案疗程为10天或14天,一定要足疗程服用,不可随意中断或停止。患者自行缩短疗程或中途忘记吃药,都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易引起幽门螺杆菌耐药,给日后根除带来更大的困难。

痛风随便停药不可取

急性关节炎期是原发性痛风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此时主要进行抗炎、镇痛治疗,在急性发作24小时内应及时服用小剂量秋水仙碱。痛风急性期缓解后仍需要控制尿酸水平,间歇期及慢性期痛风可选用降尿酸药物稳定血尿酸水平,并可在医师的指导下调整药物用量。

甲亢按时检查剂量调

目前,治疗甲亢的药物主要包括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全疗程1年半至2年或更长,分为三阶段:症状控制期、减量期和维持期。患者应定期随诊、检查,遵医嘱服用药物,定期复查甲功、血常规和肝功能,是否调整药物或剂量需遵医嘱,如发生甲减等情况需加用左旋甲状腺素。

吸入剂定期清洁要做到

正确使用吸入剂是哮喘治疗中至关重要的环节。1.吸入药物时,尽量保持上半身为直立状态,嘴巴包住整个吸嘴,深长用力吸气;2.吸完之后需屏气5~10秒钟,不要对着吸入装置呼气,使用完毕后应擦拭干净;3.吸入用药后,立即用清水漱口,可减轻或避免不良反应;4.有些吸入装置需要定期清洁:干粉吸入装置用干纸巾擦拭吸嘴的外部即可,压力定量气雾吸入器建议每周定期清洗一次。取下药瓶和吸嘴盖后,用温水清洗掀压器,晾干后再重新装上药瓶。每次清洁、安装后,需向空中按压释放两喷完成预充,之后可正常使用。

痤疮选对药物很重要

采用药物治疗痤疮,需要在医师指导下选用维A酸、异维A酸、抗菌药物等进行规范治疗。维A酸类建议低浓度、小范围使用。异维A酸有致畸作用,育龄期女性及其配偶应在治疗前三个月、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一年内严格避孕;口服抗菌药物首选四环素类药物。

降糖药物:减肥效果待观察

二甲双胍对于肥胖和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控制体重的作用,对于单纯肥胖者并没有确切的减肥作用证据。司美格鲁肽也被减肥人士广泛关注。此类药品在国内目前只批准用于2型糖尿病,妊娠期妇女、胰腺炎患者、甲状腺髓样癌患者、胃肠道疾病患者、1型糖尿病患者、2型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禁止或谨慎使用。

干眼症人工泪液来帮忙

干眼症患者应根据病因、症状严重程度、眼表面损坏等具体情况,在医师指导下合理选择人工泪液等药物。有的人工泪液制剂中含防腐剂,不建议长期使用。药品使用期限除非特别说明,开封后应尽快用完。如需长期使用,应在医师指导下选择使用不含防腐剂的小支包装的人工泪液。每支的使用期限为一天。

失眠正确选药很关键

失眠的治疗主要通过睡眠卫生教育、认知行为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进行综合干预。安眠药物的使用应从小剂量开始,按需、间断、足量给药,一旦达到有效剂量后不宜轻易调整剂量。药物治疗疗程一般应短于4周,超过4周的药物干预需要至少每个月到医院定期评估。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肝肾功能损害、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重症肌无力患者,不宜使用安眠药物治疗。

靶向药物基因检测先确定

靶向药物是根据“靶点”精准攻击癌细胞的药物,只有携带了特定突变基因的患者才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在使用靶向药物前,一定要在正规机构进行相应的基因检测。靶向药物服用的过程较长,应严格遵照医嘱,定期监测相关指标,避免擅自增减药量。

版权所有© 南昌弘益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技术支持:云端科技

赣ICP备15005709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赣A202207910060

友情链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科技部网站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赣公网安备 360109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