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相关论文 Related Papers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认识

发布时间:2023-07-22 15:27:03 | 来源:【药物研发团队 2023-7-22】
分享至:0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可以引起以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分为上腹痛综合征(EPS)和餐后饱胀综合征(PDS)两种亚型。

根据FD的不同临床表现,中医将上腹痛综合征(EPS)归属于“胃脘痛”范畴,将餐后饱胀综合征(PDS)归属于“胃痞”范畴。

一、FD的病因病机

中医认识

1、致病因素

(1)外感邪气

表邪入里,或误下伤中,邪气乘虚内陷,内扰胃脘,而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司,则痞满或疼痛。

(2)饮食不节

贪食饮冷,恣食肥甘,损伤脾胃,纳运无力,痰浊中阻,气机阻滞,故见痞满或疼痛。

(3)情志不畅

忧思恼怒,思则气结,怒则气逆,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范胃,脾失健运,脾胃升降失和,则发痞满或疼痛。

(4)劳倦伤脾

脾胃失和,中焦气机不畅,则或痞或痛。

(5)禀赋不足

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气机不畅;或中焦虚寒,失其温养;或胃阴亏虚,胃失濡润,则可导致胃痛或痞满。

2、病机

中医认为FD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脾虚气滞,胃失和降。病理表现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脾虚为本,气滞、血瘀、食积、痰湿等邪实为标。本病初起以寒凝、食积、气滞、痰湿等为主,尚属实证;邪气久羁,耗伤正气,则由实转虚,或虚实并见;病情日久郁而化热,亦可表现为寒热互见;久病入络则变生瘀阻。

(二)西医认识

1、胃排空异常

胃排空异常是FD发病机制中较为公认的病理机制之一。研究认为,近端胃和远端胃动力功能的障碍可以进一步引起FD的胃排空延迟和胃内食物分布异常。研究发现,FD人群中的23%存在胃内固体排空延迟,35%存在胃内液体排空延迟。此外,胃内固体排空延迟常与餐后饱胀和呕吐症状相关,而液体排空与餐后饱胀和早饱症状存在关联。目前认为,胃排空异常主要是由于胃的电-机械活动不能协同工作或胃窦与十二指肠运动不能协调进行所致。

2、胃顺应性下降

正常人进食后近端胃会出现适应性舒张,故胃内容量增加的同时,胃内压力上升并不明显,从而表现出胃对食物的容受性。有40%以上的FD患者存在胃容受性的下降,且PDS患者出现胃容受性下降的概率与EPS相比明显增加。FD患者的近端胃容受性障碍,与早饱症状有关,可能是由于进食过程中和进食过程后近端胃的适应性舒张不足,使胃壁机械感受器激活而导致症状发生。

3、内脏敏感性增高

内脏敏感性增高是指脏器在受到机械、化学刺激时,其感受阈值降低,造成其疼痛或不适的程度增加。这主要与神经系统敏感性增加有关,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神经系统。关于内脏敏感性增高与FD发病关系的研究也相对较早,结果显示:一部分FD患者存在内脏敏感性增高,且与饭后腹痛、嗳气及体重减轻等症状相关;也有研究发现FD患者餐后出现腹胀阈值的下降,直接影响FD患者进食相关症状的严重程度。另外,肠的敏感性增高也与FD的发病相关。有研究提出,FD患者十二指肠对酸的高敏感状态可导致胃对机械张力的敏感性增高,加重消化不良症状。

4、脑-肠轴功能异常

最新罗马IV标准中强调了“生理-心理-社会”模式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中的重要角色,也一步明确肠-脑互动异常在FD中的关键性作用。脑-肠轴本身结构复杂,通过双向的交流,两个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信号得以交换并协调功能,同时可以影响神经、新陈代谢、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甚至包括肠道微生物组成微生物-脑-肠轴。研究发现,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中的部分人群首先出现胃肠道症状,随后才开始出现情绪障碍,提示消化道功能异常可能是消化道及消化道外表现相关机制的驱动因素。此外,多种脑-肠肽作为脑-肠互动中的重要介质,直接或间接参与影响胃肠功能,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可通过调节脑-肠轴、肥大细胞、细胞因子水平而造成FD患者胃肠道低度炎症状态,出现感觉异常。

5、十二指肠结构功能异常

传统观念认为FD病位在胃,而随着研究的不断进行,逐步发现了十二指肠在FD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十二指肠结构功能异常主要包括十二指肠微炎症和十二指肠屏障功能损伤两个方面。

研究证据表明,十二指肠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内微生物群、病原体及其他致敏因素可能导致FD的发生。同时,机体对于循环淋巴细胞增加、促炎因子水平升高、十二指肠轻微炎症的全身反应,会导致FD患者症状加重或持续。此外,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十二指肠炎症状态中共同或单独发挥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被认为是FD的新的潜在发病因素。而FD患者的微炎症状态会引起胃肠神经轴运动感觉的异常,从而加重FD相关症状。

十二指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对十二指肠正常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黏膜的屏障功能主要通过上皮跨膜电阻及黏膜通透性反映出来,而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及上皮杯状细胞分泌的黏液是维持黏膜屏障功能的主要因素。多项临床研究表明,FD患者存在十二指肠黏膜通透性的增加,空肠也可能存在着黏膜完整性的受损,提示FD患者具有十二指肠黏膜屏障损伤的特点。

6、感染因素

有学者认为,急性胃肠感染可能潜在引起了黏膜的损伤和肠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导致FD的发生,即感染后功能性消化不良(PI-FD)。一项系统性回顾研究发现,急性细菌感染也可能会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相比普通人群,患有急性胃肠炎的人群发生FD的概率会增加2.54倍;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空肠弯曲杆菌、蓝氏费第鞭毛虫和诺如病毒等感染均可能与FD发病相关。目前关于微生物与D发病关系的研究仍较少,主要集中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但其与FD的关系仍存在争议。

二、诊断与鉴别

(一)中医诊断

1、辨证要点

(1)辨虛实

该病见痞痛食后尤甚,饥时可缓,便秘,舌苔厚膩,脉实有力者为实证;多由外邪所犯、暴饮暴食,食滞内停,痰湿中生,湿热内蕴,情志失调等所致。食积者,伴有嗳腐吞酸、大便不调、味臭如败卵;痰湿者,伴有身重困倦、口淡不渴;脘腹嘈杂不舒,口苦,舌苔黄膩者为湿热之邪所致;心烦易怒,善太息,脉弦者为情志不遂、肝气结所致。

若见痞痛能食,饥饱均满,食少纳呆,虚无力者属虚证;多由脾胃气虚,无力运化、或胃阴不足,失于濡养所致。脾胃虚弱者,痞痛时轻时重,纳呆,神疲乏力,脉细弱;胃阴不足者,饥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2)辨寒热

痞痛绵绵,得热则减,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涩者属寒。而痞痛势急,口渴喜冷,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热。

2、病机辨识

本病多因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禀赋不足,导致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调,运化功能失健。其病理表现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多为脾虚,标实多为气滞、湿阻等。

(二)西医诊断

1、诊断

(1)临床表现

FD表现为慢性消化不良,症状多起病缓慢,病程持续或反复。

①PDS主要症状

餐后饱胀不适,餐后食物较长时间存留于胃中,出现胃胀而不适的感觉;早饱感,进食较平素量少的食物后即感觉胃饱胀不适,以致不能完成正常进餐。

②EPS主要症状

上腹痛,上腹部主观疼痛和不适的感觉,部位于上腹中央剑突下1cm~2cm至脐上方的范围;上腹烧灼感,上腹部灼热不适的主观感觉,伴上腹胀气、过度暖气、恶心等症。

FD症状繁杂,可与胃食管反流病(CERD)或肠易激综合征(IBS)等其他功能性胃肠病出现症状重叠现象。该病一般无明显体征。

(2)辅助检查

①实验室检査

完善血常规、肝肾功能、粪便隐血等检査无异常而排除器质性病变。

②胃镜检査

可表现为浅表性胃炎或未见异常,无其他器质性病变。

③B超检査、CT和MRI检査

无器质性病变。

④Hp检测

对经验性治疗无效的消化不良患者可行Hp检测,检测方法包括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类。侵入性方法主要通过胃镜活检,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镜检等。非侵入性检测包括碳十三和碳十四呼气试验等。

⑤胃感觉运动功能检测

胃感觉运动功能检测包括胃排空或胃容受性检测。尽管胃排空延迟和胃容受性下降与消化不良症状之间的相关性存在争议,但是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证实部分患者存在胃感觉运动功能异常。胃排空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核素胃排空和钡条法、B超排空等。胃容受性检测方法主要包括B超联合水负荷法或电子恒压器测定法等。

(3)诊断标准

①诊断条件

FD诊断标准应具有以下1项或多项症状: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且无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包括胃镜检查)证据。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标准。FD分为PDS、EPS两个亚型,且可以重叠出现。

②临床分型

PDS:必须具有以下1或2项症状:餐后饱胀不适(影响日常生活);早饱(不能完成进食餐量)。常规检查(包括影像、生化及内镜)未发现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诊断前至少6个月病程,近3个月存在症状,每周至少3日。

支持诊断的条件:a.可伴有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b.上腹胀气、过度嗳气、恶心;c.呕吐考虑其他疾病;d.烧心不是消化不良症状,但可共存;e.排气或排便后缓解,通常不考虑为消化不良;f.CERD和IBS等也可引起消化不良症状,其可能和PDS是共存关系。

EPS:必须具有以下1或2项症状:上腹痛(影响日常生活);上腹烧灼感(影响日常生活)。常规检查(包括影像、生化及内镜)未发现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诊断前至少6个月病程,近3个月存在症状,每周至少1日。

支持诊断的条件:a.疼痛可因进餐诱发或缓解,或者可发生在空腹时;b.也可存在餐后中上腹胀气、嗳气和恶心;c.持续呕吐提示可能为其他病证;d.烧心不是消化不良的症状,但常与本病并存;e.疼痛不符合胆囊或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f.如症状在排便或排气后减轻,通常不应将其考虑为消化不良的症状;g.其他消化症状GERD和IBS症状可与EPS并存。

2、鉴别

(1)胃食管反流病

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反流相关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CERD以烧心、反酸为其典型症状,不典型症状包括上腹痛、嗳气、恶心等消化道症状需要与FD鉴别。经内镜检査,RE、BE与FD不难鉴别;部分FD患者可伴有CERD症状重叠,需依据消化内镜、食管pH阻抗检测等检查,并结合患者症状进行分辨。

(2)消化性溃疡

以中上腹的长期性、周期性、节律性疼痛为主要表现,与EPS症状相似,行X线钡餐、电子胃镜等检查可鉴别。

(3)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症状、体征很难与FD鉴别,两者均可出现消化不良症状。慢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性病变,致病因素包括Hp感染、胆汁反流、自身免疫反应等,病变为累及胃黏膜的炎症,病理组织学涉及以淋巴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胃黏膜腺体的萎缩、胃黏膜腺体肠上皮化生及腺体的异型增生。FD以症状作为诊断标准,发病机制主要为多种因素导致的与脑-肠互动异常相关,与慢性胃炎重要的不同在于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调节障碍,临床上患者除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外,经常伴有抑郁和(或)焦虑状态。

(4)慢性胆囊炎

多与胆结石并存,也可出现上腹饱胀、恶心、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腹部B超、胆囊造影、CT等影像学检査多能发现胆囊结石和胆囊炎征象,故可与FD鉴别。

(5)胃癌

部分胃癌患者可以上腹部疼痛或饱胀感为主要症状,通过胃镜检査、肿瘤标志物及组织病理活检不难鉴别。

(6)胰腺疾病

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亦可引起消化不良类似症状。但本病患者常表现为腹部持续性剧痛,向背部放射,通过腹部核磁、肿瘤标志物、胰酶等理化检查不难鉴别。

(7)药物性消化不良

可能引起上腹部症状的药物包括补钾剂、洋地黄、茶碱、口服抗生素(特别是红酶素和氨苄西林)等,减量或停药后一般可自行缓解,故可鉴别。

(8)其他

FD还需与其他一些继发胃运动功能障碍疾病相鉴别,如糖尿病胃轻瘫、胃肠神经肌肉病变等。通过原发疾病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与体征,一般可鉴别。

三、治疗

(一)中医治疗

1、治疗原则

FD多以脾胃虚弱为本,故以健脾理气和胃为基本治疗原则。在此基础上,根据病机证候的不同,审证求因,辨证论治。本病病位在脾胃,治疗上需以通为补。属实者,以祛湿、泄热、理气等法;属虚者,以补气、健脾、温中等法;寒热错杂者,清温并用,虚实兼顾。此外,治疗中可适当配以芳香理气之剂,使补而不滞。

2、辨证论治

(1)脾虚气滞证

①症状表现

胃脘痞闷或胀痛;伴纳呆,嗳气,疲乏,便溏。舌淡,苔薄白,脉668实用中医消化病学

细弦。

②病机分析

素体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或饥饱不匀,饮食不节;或久病损及脾胃,纳运失职,升降失调,胃气雍塞,故胃脘痞闷、纳呆。情志失调,肝气郁滞,横犯脾胃,致胃气阻滞,故见胃脘胀痛;胃气上逆,故见嗳气;脾胃虚啊,运化不行,故见便溏;脾虚气血生化乏源,故见舌淡苔薄白;兼气机不舒,脉气滞涩,故脉细弦。

③治疗方法

健脾和胃,理气消胀。

(2)肝胃不和证

①症状表现

胃脘胀满或疼痛,伴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心烦,嗳气频作,善叹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②病机分析

忧思恼怒,情志不舒,致使肝气郁滞,两胁为肝经分野,故见胸胁胀痛;肝气横逆犯胃而致胃脘胀痛,且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胃失和降,上逆而见嗳气、叹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为肝胃不和之象。

③治疗方法

理气解郁,和胃降逆。

(3)脾胃湿热证

①症状表现

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或口苦而不欲饮,纳呆,恶心或呕吐,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滑。

②病机分析

脾胃失健,水湿不化,停于中焦渐生湿热,湿热交阻于胃脘,则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故见脘腹痞满、疼痛、纳呆;苦为火之味,湿热熏蒸,胆汁上逆,耗灼津液,故见口干或口苦;胃气上逆,故恶心呕吐;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故小便短黄;湿热上蒸于舌,故见舌红苔黄厚腻;阴邪内盛,气实血涌,鼓动脉气故脉滑。

③治疗方法

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4)脾胃虚寒(弱)证

①症状表现

胃脘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伴泛吐清水,食少纳呆,疲乏,手足温,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②病机分析

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劳倦、药物等损伤脾胃,中焦虚寒,纳运不健、故见胃脘隐痛、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纳呆;气血生化不足,故疲乏、舌淡、脉细弱;中焦虚寒较盛,可见泛吐清水、手足不温。

③治疗方法

健脾和胃,温中散寒。

(5)寒热错杂证

①症状表现

胃脘痞满或疼痛,遇冷加重;伴口干或口苦,纳呆,嘈杂,恶心或呕吐,肠鸣便溏。舌淡,苔黄,脉弦细滑。

②病机分析

饮食不节,寒温失调;或久病不愈,脾胃内伤,寒热互结于中焦,致使寒热错杂,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可见脘腹痞满、疼痛。气机上逆,则恶心呕吐;运化失司则纳呆、肠鸣便溏;中焦热甚,则胃脘嘈杂、口干或苦;舌淡,苔黄,脉弦细滑乃寒热错杂之象。

③治疗方法

辛开苦降,和胃开痞。

3、达立通颗粒

(1)药物组成

柴胡、枳实、木香、陈皮、清半夏、蒲公英、焦山楂、焦槟榔、鸡矢藤、党参、延胡索、六神曲(炒)。

(2)功能主治

清热解郁,和胃降逆,通利消滞。用于肝胃郁热所致痞满证,症见胃脘胀满、嗳气、纳差、胃中灼热、嘈杂泛酸、脘腹疼痛、口干口苦;动力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见上述症状者。

(3)用法用量

温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3次。饭前服用。

西医治疗

1、治疗原则

帮助患者认识、理解病情,指导其改善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和习惯,去除可能与症状发生有关的发病因素,提高患者应对症状的能力。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一般治疗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烟、酒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无特殊食谱,避免个人生活经历中会诱发症状的食物。根据患者不同特点进行心理治疗。失眠、焦虑者,可适当予以镇静药。

3、药物治疗

适用于年龄<40岁、无警报征象、无明显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与进餐相关的消化不良PDS,可首选促动力剂或合用抑酸剂;与进餐非相关的消化不良/酸相关性消化不良EPS)者,可选用抑酸剂或合用促动力剂。经验治疗时间一般为2~4周,无效者应行进一步检査,明确诊断后再进行针对性治疗。

(1)抗酸剂

抗酸剂如氢氧化铝、铝碳酸镁等可减轻症状,但疗效不如抑酸剂。铝碳酸镁除具有抗酸作用外,还具有吸附胆汁的功能,伴有胆汁反流者可选用

(2)抑酸剂

质子泵抑制剂(PPI)H2受体拮抗剂(H2RA)可作为FD的经验性治疗药物。Meta分析显示,PPI能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综合疗效和整体症状完全缓解率,且FD患者中多有与GERD症状重叠,使用PPI治疗可缓解其症状。我国2015年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推荐,PPI或H2RA作为FD尤其是EPS患者首选的经验性冶疗药物,剂量为标准剂量,疗程为4~8周。临床中常用的PPI主要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艾司奥美拉唑等;H2RA主要包括法莫替丁、雷尼替丁、西咪替丁等。

(3)促胃动力药

促胃动力药可作为FD特别是PDS的首选经验性治疗。理论上促动力药具有促进胃排空的功效,因而可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人群的胃排空延迟,改善餐后不适、早饱、恶心、呕吐等症状。我国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伊托必利与莫沙必利均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FD患者症状,且两者疗效相当。

①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具有较强的中枢镇吐作用,能增强胃动力,但因其能导致锥体外系反应而不宜长期、大剂量使用。

多潘立酮为选择性外周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不透过血脑屏障,因此无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该药能增加胃窦和十二指肠动力,促进胃排空,明显改善消化不良患者上腹不适、早饱、腹胀等症状,但个别患者长期服用可出现乳房胀痛或溢乳现象。

依托必利通过拮抗多巴胺D2受体和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起作用,可増强并协调胃肠运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②5-HT4受体激动剂

莫沙必利在我国和亚洲的临床资料显示,可显著改善FD患者早饱、腹胀、嗳气等症状,目前未见心脏严重不良反应报道,但仍应重视5-HT4受体激动剂的心血管不良反应。

③红霉素

具有胃动素样作用,静脉给药可促进胃排空,主要用于胃轻瘫的治疗,不推荐作为治疗FD的首选药物。

(4)消化酶制剂

消化酶制剂目前多作为FD的辅助治疗药物。但针对消化酶洽疗FD的相关高质量文献较少,其疗效仍需证实。临床常用的消化酶药物主要包括复方消化酶胶囊、复发阿嗪米特肠溶片、酵母片等。

(5)根除Hp治疗

可使部分FD患者的症状得到长期改善,对合并Hp感染的FD患者,如应用抑酸剂、促动力剂治疗无效,建议向患者充分解释根除治疗的利弊,在征得患者同意后,给予根除Hp治疗。2017年发布的《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仍推荐铋剂四联疗法作为主要的经验治疗,即标准剂量铋剂+PPI)+2种抗菌药物(餐后口服),并提出了7种抗菌药物推荐方案,具体为:

①阿莫西林+克拉霉素。

②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

③阿莫西林+呋喃唑酮。

④四环素+甲硝唑。

⑤四环素+呋喃唑酮。

⑥阿莫西林+甲硝唑。

⑦阿莫西林+四环素。

除含左氧氟沙星的方案不推荐作为初次治疗方案外,其他Hp根除治疗方案不分一线、二线。

(6)中枢作用药物

针对伴有焦虑、抑郁状态的FD患者使用中枢作用药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FD症状。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研究显示,阿米替林和依他普仑可减轻FD症状,且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中枢作用药物宜从小剂量开始,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建议在专科医师指导下服用。目前针对FD伴有焦虑抑郁的治疗,常用药物包括:

①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包括帕罗西汀、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等。

②NE及5-HT再摄取抑制剂,包括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

③NE和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如米氮平等。

④三环类抗抑郁药,如地昔帕明等。

⑤苯二氮䓬类抗焦虑药,包括阿普唑仑、劳拉西洋等。

4、其他疗法

心理治疗对FD的治疗有一定帮助。心理治疗是一个人际关系之间的过程,患者可从专业人员处得到帮助,调整引起疾病的感觉、认知、态度和行为。主要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心理动力治疗、催眠治疗等。

四、预防调护

(一)饮食注意

超过30%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与下列食品有关:碳酸饮料、油炸食品、咖啡、牛奶、奶酪、甜食、豆类、面包及辛辣食物,提示饮食调护对于预防及治疗消化不良具有重要意义。

1、少吃难以消化的食物

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需要较长时间的消化,令胃部蠕动缓慢,增加胃的负担。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如辛辣及油膩食物。

2、应避免吃容易产气的食物

易产气的食物有萝卜、洋葱、卷心菜、豆类、白薯、蜂蜜、韭菜、生葱、生蒜、芹菜等。吃萝ト胀气是因为萝ト含辛辣的硫化物,在肠道酵解后产生的硫化氢和硫醇,抑制二氧化碳吸收。白薯含气化酶和植物纤维,所以肠里产气体,植物纤维不容易被消化,易被细菌酵解为二氧化碳及氢气。大豆类食品胀气是因为大豆含水苏糖与棉仔糖等聚糖,这些糖不能被消化,故很容易被微生物发酵产气;但大豆制成豆腐时,这些糖类已被溶在水中而流失,故较少引起腹胀。

(二)生活注意

1、起居调护

起居有时,尽可能保持生活规律;按时就餐,尤其不能忽视早餐,避免饥饱无度或暴饮暴食或睡前进食过量,避免进食油腻、刺激性食物,注意饮食卫生;戒烟,戒酒,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调畅情志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社会和家庭压力增大,紧张的工作及人际关系会导致精神过度紧张,从而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建议除常见的旅游休假、按时休息外,社会支持对于改善FD患者的心理状况同样非常重要,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心境。

3、增强体质

避免过度劳累导致体质虛弱,而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强身健体,愉悦心神,增强体质,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摘录自唐旭东等,实用中医消化病学,第1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京,2022:662~683

 

本文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本文综合整理自南昌弘益药物研发团队,欢迎转发,禁止转载,转载授权请联系0791-88161315。

版权所有© 南昌弘益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技术支持:云端科技

赣ICP备15005709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赣A202207910060

友情链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科技部网站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赣公网安备 360109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