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益生活 Hongyi Life

秋叶变色的“气候密码”

发布时间:2023-11-24 10:28:27 | 来源:【《中国气象报》 林禹彤】
分享至:0

本文转自《中国气象报》,转发仅为学习交流,若侵犯版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树叶缘何变色,染上不同的颜色?这要从树种说起。通常情况下,公众观赏的是彩叶树种,它的叶片、茎秆等常年呈现出异色(非绿色),如千红杨、金叶水杉、红叶李、红枫等,它们的叶片在落叶前拥有红色、黄色、紫色、蓝色等非单一的颜色。

秋叶变色是气温变化与植物叶片内色素种类变化的共同作用引起。在彩叶树种叶片组织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生物碱类色素和黄酮类色素等直接影响着叶片不同色彩的形成。

黄色叶树种主要由于叶绿体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发生变化而变色。在自然状态下,秋叶叶绿素极不稳定,但合成速度快,叶片呈现绿色。进入秋季后,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大,叶绿素合成变慢、分解加快,而耐低温的类胡萝卜素分解减缓,相对含量增加,因此叶片显现出黄色。通常银杏、毛白杨、胡杨、悬铃木等树木的叶片呈现出金灿灿的黄色或橙色。

而红色叶树种多是花青素与叶绿素的含量发生变化而变色。影响红叶变红的主要气象因素包括最低温、最低温出现时间、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降水量等。其中,温度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适当的低温有利于促进树叶中色素的合成和积累。当5日滑动日平均气温降至14℃以下,日最低气温降至4℃以下,细胞内叶绿素陆续被破坏、含量迅速下降,同时,低温会促使根系吸收利于叶片变色的微量元素,红叶类植物逐步感受环境因素的改变,进入变色初期。白天时段气温较高,叶片中胡萝卜素、叶黄素维持一定含量并持续进行光合作用,细胞液液泡内积累较多的花青素苷等物质,叶片绿色逐渐变淡,显露出红色或黄色。气温日较差连续大于当地秋季月平均日较差30%以上时,如辽宁气温日较差达15℃以上,北京为13℃以上,长江流域为12℃以上,红叶植物叶片细胞内两种色素对比显著,色彩艳丽。当日最低气温≤4℃的有效积温达9℃·d时,红色叶树种进入最佳观赏期;当最低气温降至0℃及以下,出现明显霜冻后,红色叶树种会迅速进入最佳观赏期。

其次,充足的日照有助于激发叶片中色素的转化。适量的水分也对红叶的维持至关重要,生育期内降水多,红叶出现会偏晚,但会延长观赏期。温度、降水都满足的前提下,充足的阳光照射有助于激发叶片中的色素产生变化,一般变色前10天,日照时间越长,红叶的效果就越好。

除此之外,地形地貌也影响秋叶的颜色。山地地区昼夜温差大,白天叶片光合作用强、花青素多;夜间高山温度低,促使叶绿素更快地消失。因此高山上的红叶红得更早,且颜色艳丽。

 




版权所有© 南昌弘益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技术支持:云端科技

赣ICP备15005709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赣A202207910060

友情链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科技部网站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赣公网安备 360109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