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动态 Marketing Dynamic

《伤寒论》关于痞满的诊疗

发布时间:2023-12-17 08:24:07 | 来源:【药物研发团队 2023-12-16】
分享至:0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

伤寒是中国古人对外感病的通称,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门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诱因当作病原,寒不仅仅是现代所说的受寒,而是所有外邪引起疾病的统称,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的伤寒也正是该义,与现代的伤寒症无关。

消化疾病是临床常见的患病率高且人群广泛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胃肠病、肝胆病、胰腺疾病等。现代医学常用抑酸药、胃肠动力药、黏膜保护剂、保肝药、利胆排石药、微生态制剂、止泻与泻药等治疗,服药期间效果明显,但停药后症状容易反复,且有明显不良反应,而中医药在治疗消化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无论是外感六淫还是内伤情志都会影响到人体出现消化疾病症状,只有找到病机所在并纠正人体的阴阳失衡状态,才能彻底治愈疾病。回归中医经典,开创辨证论治先河的《伤寒杂病论》不仅可以治疗各种外感疾病,亦可用于多种内伤杂病的治疗,正所谓“六经钤百病”,消化疾病也可以从六经论治。

《伤寒论》是外感疾病并包括某些杂病在内的辨证论治专著,在杂病论治方面涉及脾胃病较多,如痞满、便秘、呕吐、下利及腹痛等,且所载相关方药疗效显著,沿用至今。《伤寒论》中对阳明病的病因病机、阳明病与胃和肠的辨证治疗做了系统阐述,并提出“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即指胃肠。将《伤寒论》中的阳明病与现代医药相关联,就是指消化内科疾病,包括脾胃虚弱、呕吐泄泻、食欲不振等常见病症。《伤寒论》中总结了各种草药的功效,并根据病情和症状提出了相应的药方。这些药方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得到了检验,验证了其在消化内科疾病治疗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现代药理学研究以及临床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此外,这些药方都明确了组方成分和使用方法,包括草药的选择、加工、用量和服用方式等,为当今中药制剂生产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因此,深入学习研究《伤寒论》的方证治法,结合现代医药学理论,对于消化疾病的诊治,合理使用痞满证治疗药物,改善患者病情具有重要意义。

一、《伤寒论》概述

《伤寒论》全书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应用药物82种。《伤寒论》的第一卷为“辨脉法”和“平脉法”两篇,主要论述伤寒及杂病的脉、证与预后。第二卷为“伤寒例”、“辨痓湿暍脉证”、“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主要总论六经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的一般规律、痓湿暍的证治。第三卷至第六卷,主要论述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第七卷至第十卷主要论述霍乱、阴阳易、劳复的证治及伤寒病的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等。

六经形证是《伤寒论》全书的纲领,通过将证候分类确定了六经辨证体系,后世认为这是不废的法则,张仲景观察到热性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可分为六个类型,同时又运用《黄帝内经•素问》的精神分析了阳热、表实和阴寒、里虚,即“三阳证”与“三阴证”。

《伤寒论》的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如“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阳明经证用白虎汤;阳明腑证用承气汤;少阳病用小柴胡汤等,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能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示人以证治要领。

《伤寒论》的另一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它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伤寒论》中记载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伤寒论》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伤寒论》一书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二、《伤寒论》的流传

《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处于一线单传、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此书在北宋国家书府秘藏八九十年,嘉佑年间(公元1056年-1063年),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选高继冲进献本为底本,由孙奇、林亿等校定,于1065年由朝廷诏命国子监雕版刊行,名为定本《伤寒论》,结束了从汉末至宋凡八百余年传本歧出、条文错乱的局面。

金皇统四年即南宋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刊行,有详注,逐渐取代白文本《伤寒论》,白文本南宋未再翻刻。至元代,白文本《伤寒论》除少数藏书家偶有其书外,社会上已无该书。

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江苏常熟藏书家赵开美偶然得到北宋刻本《伤寒论》十卷,请优秀刻工将此书收刻于《仲景全书》中。北宋原刻本旋即丢失,现今仍在留存的只有赵开美本。赵开美本逼真宋版,后世尊称赵开美本为《宋本伤寒论》。赵开美本今存五部。《伤寒论》在国外亦有广泛影响。

除此之外,其他还有《唐本伤寒论》(唐·孙思邈)、宋本《伤寒论》、(宋·高继冲)、《金本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已)、《宋本伤寒论》(明·赵开美)、《康治本伤寒论》(日本)、《康平本伤寒论》(日本)、《桂林本伤寒论》、《敦煌本伤寒论》(残卷)等版本。

三、《伤寒论》的方证论治

《伤寒论》按照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规律,将疾病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即六经病,明确了疾病的病性(阴阳)、病位(表中里)及病势(升降出入),并提出了相应的治法和方药,在两千多年的医疗实践中屡试不爽,“六经钤百病”,任何疾病都可以从六经辨证进行治疗。

方证论治是《伤寒论》的特色和精髓。方,是指药方;证,可以是一种病症,也可以是一组病证,是一个宏观的综合病理状态。在临床实践中既要知常,又要识变,动态辨证,方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在组方方面,《伤寒论》针对各种不同病证,总结了各种草药的功效,并根据病情和症状提出了相应的药方;在组方成分和使用方法方面,《伤寒论》提出明确的要求,包括草药的选择、加工、用量和服用方式等;在炮制方面,《伤寒论》对草药的炮制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确保草药的性能和功效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伤寒论》中对阳明病的病因病机、阳明病与胃和肠的辨证治疗做了系统阐述,提出了“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的消化疾病诊治和治疗方法。针对阳明病,《伤寒论》中有典型的适应症、主症、兼证,以及适应症的病机、治法、禁忌、方药的加减变化等,既有一定的原则性和规律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其间有一定的规律依循。

“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可忽视,外感六淫可以引发消化疾病,内伤情志也可以出现消化疾病症状。《伤寒论》强调“整体观念”,在治疗时不能单纯关注不适症状,而不去寻找症状背后的病因病机,否则就只是暂时的缓解症状,而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疾病。

在消化疾病方面,《伤寒论》认为六经受邪均可导致消化疾病,临证时“有是证则用是方”,运用六经辨证,当首辨阴阳属性,次辨归经,再辨方证。太阳可解表、阳明可攻(清)里、少阳可和解、太阴可温中、少阴寒化宜温、热化宜清,厥阴则寒热并调,灵活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方法可以为临床消化疾病的诊疗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路。

四、《伤寒论》关于痞满的诊疗

痞满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出现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的病证。以自觉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临床特点。临床表现与西医学的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相似,这些疾病若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时,可参考本证辨证论治。

痞满的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之复…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并认为其病因有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

《伤寒论》对本病证的理法方药论述颇详,如谓“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半夏汤主之”,提出了痞满的基本概念,指出该病病机是正虚邪陷,升降失调,拟定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治疗大法,既明确了痞满的诊断,又与结胸证做了鉴别,并创诸泻心汤及类方治疗,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效仿。

《伤寒论》认为痞满的病因病机是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共司水谷的纳运和吸收,清升浊降,纳运如常,则胃气调畅。若因表邪内陷入里,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等各种原因导致脾胃损伤,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即可发生痞满。其主要治疗原则是调理脾胃升降,行气消痞。实者分别施以泻热、消食、化痰、理气,虚者则重在补益脾胃,或养阴益胃。对于虚实并见之候,治疗宜攻补兼施,补消并用。

《伤寒论》关于痞满的方证论治主要体现在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泄热消痞、化气利水消痞、温中解表消痞、逐水消痞、和解少阳、通下理实、清热解郁、和胃降逆、通利消滞等方面。其所用柴胡主升,疏肝解郁,透达阳气;枳实主降,行气散结,宣通脾络。在此基础上,根据痞满证的病因病机,再辅以半夏、陈皮等对症施治。如此,肝脾同治,脾胃同理,升降并施,气血同调,则痞满可治愈。

五、达立通颗粒在治疗消化疾病中的应用

达立通颗粒是由柴胡、枳实、木香、陈皮、清半夏、蒲公英、焦山楂、焦槟榔、鸡矢藤、党参、延胡索、六神曲(炒)十二味中药材制成的无蔗糖型颗粒剂,具有清热解郁、和胃降逆、通利消滞的功效,用于肝胃郁热所致痞满证,症见胃脘胀满、嗳气、纳差、胃中灼热、嘈杂泛酸、脘腹疼痛、口干口苦;动力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见上述症状者。多年临床应用实践表明,达立通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症、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胃肠溃疡、胃胆汁反流等消化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

1、功能性消化不良

达立通颗粒单药治疗。

2、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症

达立通颗粒单药治疗或联合抗抑郁药治疗。

3、慢性胃炎(非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达立通颗粒单药治疗或联合胃肠黏膜保护剂(如果胶铋或枸橼酸铋钾)治疗。

4、胃食管反流

达立通颗粒单药治疗或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挫等)、黏膜保护剂(如海藻酸钠、硫糖铝等)治疗。

5、胃肠溃疡(非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达立通颗粒联合替普瑞酮、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挫等)、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果胶铋等)治疗。

6、胃胆汁反流

达立通颗粒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挫等)、黏膜保护剂(硫糖铝等)、熊去氧胆酸治疗。

对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在以上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治疗。

以上用药每四周为一个疗程,一般连续用药2~4个疗程。

 

文献资料

1、张晓哲等,《伤寒论》中的消化内科疾病治疗,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23,54(11):1684

2、南晋生,《伤寒论》脾胃病证探要,中国民间疗法,2019,27(1):1~5

3、苗化南,浅谈《伤寒论》与脾胃病的治疗,甘肃中医,2008,21(9):10~11

4、张钰莹等,《伤寒论》脾胃分治与合治思想探析,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24(2):213~216

5、于学文等,试从《伤寒论》六经辨治消化系统疾病,按摩与康复医学,2023,14(2):54~56

 

本文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本文综合整理自南昌弘益药物研发团队,欢迎转发,禁止转载,转载授权请联系0791-88161315。

版权所有© 南昌弘益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技术支持:云端科技

赣ICP备15005709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赣A202207910060

友情链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科技部网站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赣公网安备 360109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