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相关信息 Relevant Information

微循环障碍与人类疾病

发布时间:2024-03-30 13:38:15 | 来源:【药物研发团队 2024-3-30】
分享至:0

微循环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是循环系统中最基层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包括微动脉、微静脉、毛细淋巴管和组织管道内的体液循环。人体每个器官,每个组织细胞均要由微循环提供氧气、养料,传递能量,交流信息,排除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通过观察眼、手、掌和足等等微循环的体表部位,特别是手指甲襞和眼底、眼球的毛细血管床,可直观评估人体微循环状况。

微循环系统主要是指微动脉以及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系统,是由毛细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等微小血管组成的血液循环系统,它通过神经以及体液,调节血管平滑肌舒张以及收缩,从而影响微循环的血量,其作用主要是进行血液以及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循环系统中最基层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和调节血管系统中的血流量和压力,在维持组织器官的正常代谢和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微循环障碍是血液理化性质的改变,使管腔狭窄,血液流速减慢或血栓形成,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微循环畅通百病不生,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健全的微循环功能是保证体内重要脏器执行正常功能的首要前提,微循环正常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微循环障碍使人体处于亚健康或疾病状态,可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等疾病。

一、微循环障碍与疾病

一旦人体的微循环发生障碍,其相应的组织系统或内脏器官就会受到影响而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就容易导致人体的衰老、免疫功能的紊乱以及疾病的发生。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相适应,使人体内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运行。因为人的毛细血管极细极长,而且其中的血液流速极慢,每秒只能流动0.41毫米。在这么长的血管中,经常有杂质混浊在血液中,如胆固醇、酒精、尼古丁、药物残渣、化学残留物等,它们不但使血管壁变厚,有时经常堵塞血管,造成血液运行不畅。因此,人体如果不注意保健预防,微循环很容易发生障碍,产生淤滞,新陈代谢不能正常进行,轻则造成机体功能退化,严重时就导致疾病的发生。

有充分的研究证据表明,人的衰老、疾病的发生发展均与微循环障碍密切相关。可以说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健全的微循环功能是保证体内重要器官执行正常功能的首要前提。微循环顺畅,则身体健康。

微循环障碍与神经系统疾病

微循环障碍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脑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养料,代谢产物不能充分顺利排除,而出现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神经衰弱等症状,重者会发生脑梗塞、中风等疾病。

微循环障碍与心血管系统疾病

微循环障碍会引起心肌供血不足,产生胸闷、心慌、心律不齐、心绞痛等症状和高血压、冠心病、心梗、心衰等疾病。

微循环障碍与呼吸系统疾病

微循环障碍会导致供血和供氧不足,引发胸闷、气短、咳嗽、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微循环障碍与消化系统疾病

胃是后天之本,微循环障碍会导致胃失所养,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营养吸收不良,发生胃炎、溃疡病以及其他胃部病变。

微循环障碍与内分泌系统疾病

微循环障碍时可导致各种激素分泌紊乱,引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乳腺炎、小叶增生等疾病。

(六)微循环障碍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微循环障碍会引发肾炎、肾衰、盆腔炎、月经不调、前列腺炎、膀胱炎等。

(七)微循环障碍与肌肉关节系统疾病:

微循环障碍会导致代谢产物堆积,引发全身肌肉酸痛、麻木、冰冷、四肢微血管堵塞不通,造成脉管炎、下肢静脉曲张,严重者出现跛行,刀割样痛以及颈、肩、腰、腿痛退行性病变。

(八)微循环障碍与妇科疾病

许多妇科疾病均与微循环有关,微循环障碍可导致气滞血瘀,气滞则痛,血淤则肿,从而引发妇科疾病,如痛经、月经不调、小腹下坠感、附件炎、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都与气血不通、气滞血淤有关。

(九)微循环障碍与皮肤科疾病

微循环障碍可导致皮肤供血、供氧不足,引发病毒性皮肤病、细菌性皮肤病、真菌性皮肤病、神经精神障碍性皮肤病、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红斑性皮肤病、丘疹鳞屑性皮肤病、结缔组织病、角化性皮肤病、皮肤血管性疾病、皮肤脉管性疾病、大疱性皮肤病、营养性皮肤病、代谢性皮肤病、内分泌障碍性皮肤病、皮肤附属器病、良恶性皮肤肿瘤等。

(十)微循环障碍与高血压

微循环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是循环系统中最基层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主要调节血管系统中的血流量和压力,且是决定外周阻力的最关键部位。微循环障碍可导致管腔狭窄,血液流速减慢或血栓形成,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

容量和阻力是影响血压的两大因素。外周循环阻力增加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微循环则是决定外周阻力的关键,其在维持组织器官的正常代谢和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微循环障碍与高血压密切相关,且微循环相关病理机制和生理特点已成为探究高血压防治药物的新靶点。

1、高血压引起血管管壁增厚

高血压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表现为血压升高、血流异常和血管重构。虽然在临床实践中测量的是大血管的血压增高,但实际是微血管病变,如管壁增厚,管腔内径狭窄。不同的血压水平与小动脉管径比值呈现正相关性,血管压力越高管壁增厚或越严重。

2、高血压与微血管重构密切相关

高血压的血管重构可分为向心性重构和离心性重构。高血压早期表现为向心性微血管重构,后期表现为离心性微血管重构。微血管重构导致血流动力学发生显著变化,微血管在管壁应力、跨壁压力、管壁内径和管壁厚度四个方面发生改变。在血压升高时,微小动脉的管壁应力更容易受到影响。

3、高血压患者的微血管结构异常

高血压患者的微血管结构异常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血管张力功能下降,收缩增加、舒张下降;

(2)微小动脉口径下降,单根、区域灌注下降;

(3)毛细血管扩距增加,微血管螺旋曲卷增加;

(4)毛细血管袢数目、清晰度异常;

(5)异形管袢重度弯曲,袢顶及袢周渗血。

4、高血压患者微循环稀疏

微血管稀疏是指微血管数量减少、管径变细或变形等微血管网状空间密度的下降。微血管稀疏可以是功能性、结构性或二者兼有。功能性稀疏又称原发性稀疏,是指微血管存在但无灌流,充分扩张后可重现。结构性稀疏即继发性稀疏是指无灌流血管消失,充分扩张后不能逆转。

高血压会造成微血管稀疏,早期功能性微血管稀疏会引起局部供血相对减少,长此以往便会导致结构性微血管稀疏,引起质的变化,导致局部缺血缺氧,血压继续升高。当出现结构性变化时,患者自身便很难调节血压,往往需要终身治疗。因此,早期高血压患者可以仅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使血压达标,后期患者则均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5、高血压引起微循环血液动力学改变

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壁增厚,血管半径减少,且随着高血压病情的加重,血黏度增加,血管阻力增大,从而引起血液动力学改变。此外,血黏度还受血浆内物质改变的影响,包括了血脂、血糖以及红细胞变性等。以红细胞变性为例,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的糖基化终产物沉积在红细胞上,导致红细胞弹性退变,黏性增高,无法透过毛细血管,可进一步引起局部的缺氧缺血,继而出现微循环障碍。

6、高血压与微循环内皮功能障碍

高血压与微循环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内皮功能受损既是高血压的成因,又是高血压的结果,两者的病理生理机制关系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血管调节受到血管内皮下平滑肌功能影响。血管内皮舒张因子是体内重要的舒张血管物质,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的平衡会出现紊乱,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等舒张血管物质的合成减少或降解加快,同时内皮素等收缩血管物质合成增加,从而出现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平滑肌收缩增加,继而引起微血管稀疏。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的外周血干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存在异常,这是由于高血压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所致,同时这些炎症因子也可能继续损伤内皮细胞,造成微循环变化。

7、高血压对脏器器官的损害

高血压患者微循环的特点为管壁增厚、痉挛和毛细血管稀疏等血管重构,在血流上造成微循环血流的下降,大血管流速增加,血管压力增大,从而导致患者体内的血流再分布,减少了器官的血液灌注,引起结构变化、功能减退。微循环主要从以下方面参与高血压的靶器官损害:

(1)对心脏的损害

高血压可导致左室肥厚,使微循环变差,心肌营养欠佳,导致微血管心绞痛。

(2)对神经系统的损害脑部

高血压可导致小血管发生病变,引发腔隙性脑梗等。

(3)对肾脏的损害

微循环病变可引起肾小球的屏障功能障碍,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和蛋白尿。高血压可导致肾动脉硬化,即使进行血流重建肾功能也不能得到完全改善。

(4)对眼底的损害

高血压导致微循环障碍,引发视网膜病变,小动脉僵硬,局部动脉栓塞。

二、中医对微循环障碍的认识

中医虽然没有微循环障碍病名,但从微循环障碍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可以看出,微循环障碍属于中医气滞血瘀、气血不足证范畴。

气血为维护机体正常功能之物质基础,气可以推动血液运行,血可以运载气,气血相互滋生,气虚则血少、血少则气虚。久病伤气耗血,而致气血双亏。病久体虚、久病入络,导致血行迟缓、涩滞不畅、瘀滞不行,形成血瘀。中医的血瘀指的就是西医的“微循环障碍”。中医认为气滞血瘀、气血不足引发的血液循环不畅、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

(一)瘀阻于肺

血瘀的病因通常与寒冷侵袭、七情不畅、久病未愈、年老体弱等有关,患者常会出现面色晦黯、口唇黯淡等症状。若患者出现气促、胸痛咳嗽、心悸等症状,且伴有舌质瘀点、淤斑的情况下,则考虑瘀阻于肺。

(二)瘀阻于心

对于胸闷疼痛、口唇青紫的患者,则说明瘀阻于心。

(三)瘀阻于肝

如果患者表现为胁痛痞块、脉弦涩等,说明瘀阻于肝。

(四)瘀阻脑窍

对于瘀阻脑窍的患者,常会出现经久不愈的头痛,且还伴有眩晕的情况。

(五)瘀阻于胃

若瘀阻于胃,机体可伴随胃痛、舌质淤斑等症状。

(六)瘀阻于肢体

若瘀阻于肢体,局部肢体易肿痛或青紫等。

临床上根据气滞血瘀、气血不足所致微循环障碍患者的具体情况,除了对症治疗外,通常还会采用活血理气、化瘀通络的治疗方案改善微循环。

三、灯盏花素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研究证明,灯盏花素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能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改善脑代谢、抗氧化等,用于中风后遗症以及冠心病、心绞痛。

改善微循环

灯盏花素通过改善脑部及全身的微循环,可以增加脑部的血流量,从而改善脑部缺血缺氧的症状,在临床上可以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比如脑供血不足、脑梗死等。

(二)抗血小板聚集

灯盏花素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心绞痛等。

扩张血管

灯盏花素通过扩张血管,可以改善心脑血管的微循环,在临床上可以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如脑供血不足、脑梗死等。

改善脑代谢

灯盏花素通过改善脑代谢,可以促进脑内ATP的生成,有利于促进大脑的新陈代谢,在临床上可以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等。

抗氧化

灯盏花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有利于减少自由基对脑细胞的损伤,从而达到抗氧化的效果,在临床上可以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如脑供血不足、脑梗死等。

四、磷酸川芎嗪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磷酸川芎嗪是一种周围血管扩张剂,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冠状动脉和小动脉、改善微循环和活血化瘀的作用,并对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主要用于改善各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异常症状,如脑供血不足、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

(一)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液流变性促进血液循环

磷酸川芎嗪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对血管痉挛有解痉作用,可以增加血流量,抑制血小板线粒体耗氧量和氧化磷酸化,提高红细胞和血小板表面电荷,降低血粘度,改善血液流变学,增高红细胞压积、血浆比黏度、全血比黏度、纤维蛋白原,降低血脂水平,且能使已聚集的血小板解聚。

(二)钙拮抗剂样作用

磷酸川芎嗪具有典型钙拮抗剂样作用,对心肌呈剂量依赖性负性肌力效应和负性变频、负性传导作用,可降低心肌耗氧量。对血管平滑肌有解痉作用,可降低肺循环和体循环压力,增加脑、心、肾等组织血流量。

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血流灌注

磷酸川芎嗪可纠正微循环障碍,使微血管清晰度好转、数目增加、口径增粗、流速加快,且可恢复为均匀血流。

(四)扩张血管

磷酸川芎嗪能扩张冠状动脉、脑血管、肺血管、肾血管和周围血管。

(五)降压

磷酸川芎嗪具有轻度降压作用。

(六)抑制细胞增生

磷酸川芎嗪具有抑制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的作用。

(七)代谢调节、抗氧化

磷酸川芎嗪具有调节脂质代谢,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八)免疫调节作用

磷酸川芎嗪通过调节调节血栓烷素A2/PGI2系统平衡,增加血小板内环磷腺苷含量,抑制血小板和血管平滑肌细胞钙离子内流,开放钾离子三磷酸腺苷循环通道,降低凝血酶的生成和活性,清除氧自由基,改善组织胶原代谢,调节相关生物活性因子水平及相关基因的表达等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抗动脉粥样硬化

磷酸川芎嗪通过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相关基因的表达,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保护心肌细胞

磷酸川芎嗪芎嗪可提高缺血心肌细胞氧、糖和氨基酸的供给率,诱导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促进细胞蛋白质合成,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防止心肌细胞缺血损伤,对心肌细胞发挥保护作用。

十一抗组织纤维化

磷酸川芎嗪具有抗炎症反应,改善组织血供,抑制成纤维细胞核分裂和增殖,降低成纤维细胞的DNA和胶原合成等作用,可以抑制肺和肝纤维化。

十二抑制氧自由基、过氧化物歧化酶

磷酸川芎嗪对白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浸润及激活有明显抑制作用,可以明显抑制氧自由基和过氧化物歧化酶,对心肌细胞和神经细胞具有显著保护作用。

五、改善微循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作用

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是我国心脑血管疾病致死致残的重要危险因素,可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损伤。高血压的发病涉及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目前仍不完全明确,临床尚无有效手段根治。

血压是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收缩压是心脏收缩时,从心脏射出的血液对主动脉产生的压力;舒张压是心脏舒张时,血液承受的小动脉回缩时的压力。

影响血压的两大因素分别是血液容量和血流阻力,外周循环阻力增加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总外周阻力约有70%由小动脉提供,即大动脉与静脉之间血压下降的大部分过程发生于该部位。该部位包括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在循环系统中由这些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构成的循环即微循环。

微循环是决定外周阻力的最关键部位,是直径20~200微米的微血管网,占体内血管总数的90%。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进行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合理分配组织内营养物质和氧气供应,并可通过调节微血管而避免毛细血管静水压力波动过大,对确定总体外周血管阻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微循环还参与机体器官之间的能量传递(如三磷酸腺苷、磷酸肌酸等)和信息传递(如神经电信号、神经递质、激素等)。微循环障碍可能参与高血压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既是高血压发病的原因,也是结果。

微循环已成为高血压防治的新靶点

微循环障碍通常分为功能障碍和结构障碍两大类。功能障碍是指微血管血流灌注减少或无血流灌注。微血管结构障碍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微血管密度下降

微血管网状空间密度下降,单位面积微血管密度下降或单位长度微血管密度下降。

2、微血管畸形

微血管扭曲变形,呈交叉状或麻花状。

3、微血管管壁增厚

微血管管壁厚度增加并导致血管弹性下降,即血管收缩性反应增强或舒张性反应减弱。

4、管腔狭窄

微血管内直径变短并导致血管壁、管腔比值升高,微血管中膜厚度与内腔比值升高。

微循环障碍与高血压常伴随发生,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微循环结构障碍、功能障碍与高血压之间存在非常复杂的神经体液因素且具有相互作用。神经体液因素会引起血流动力学的反弹效应,而血流动力学改变会进一步影响微循环结构和功能,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高血压患者存在微循环稀疏

近年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陶军教授率领研究团队在高血压发生、发展与治疗方面持续开展相关研究,深入探讨微循环血管病变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成果发表在《柳叶刀》子刊,并获得高度评价。该研究从临床出发,利用指襞显微镜检测指襞微血管密度和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OCT)检测视网膜微血管密度,进一步证实了高血压患者存在微循环稀疏。该研究揭示了内皮祖细胞CXCR4/JAK2/SIRT5信号通路异常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介导的血管生成能力下降,从而引起高血压微循环稀疏,提出线粒体功能障碍是高血压微循环稀疏的机制之一,是高血压发病机制的重要补充。该研究同时为防治高血压微血管稀疏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和策略,对以血管病变为基础的高血压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和潜在应用价值。

如何提升降压药疗效

临床实践证明,在服用抗高压药物降低血压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更有利于稳定控制血压,保障心、脑、肾等组织器官供血,防止心、脑、肾等组织器官受损伤,降低心梗、脑梗、肾衰等发生率。

六、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片、磷酸川芎嗪滴丸、灯盏花素滴丸与叶酸片协同使用,可以更好地发挥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片

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片属于第二代二氢吡啶类长效钙拮抗药(或钙离子阻滞药),可阻滞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的钙离子通道(慢通道),阻滞钙离子跨膜进入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产生缓慢持久平稳抗高血压作用,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其可能通过以下作用减轻心肌缺血、缓解心绞痛:

1、扩张外周小动脉,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后负荷),从而减少心肌的能量消耗和对氧的需求。

2、扩张正常和缺血区的冠状动脉及冠状小动脉,解除冠状动脉痉挛,从而增加心肌供氧。

磷酸川芎嗪滴丸

磷酸川芎嗪滴丸属于抗血小板凝集药,可对抗血小板凝集,进而抑制血栓形成,可以改善微循环,缓解微循环障碍,临床常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脑供血不足、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

灯盏花素滴丸

灯盏花素滴丸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改善微循环的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冠心病,心绞痛。

叶酸

叶酸是一种水溶性的维生素,很多人都认为只有贫血患者和孕妇才需要补充叶酸。其实并不然,有研究发现,中老年人更要加强对叶酸的补充,对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是有帮助。由于叶酸对心血管疾病有益,因此补充叶酸在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中更为常见。研究结果显示,适量摄入叶酸,与心血管死亡、全因死亡风险的降低相关。既往研究已证实,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死亡的高风险显著相关。而摄入叶酸可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基于此,在摄入叶酸对心血管疾病发展与治疗的潜在获益方面,已开展广泛研究。既往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旗下《Stroke》杂志等的多项前瞻性研究已报道,增加饮食中的叶酸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降低相关。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团队近期发表在《ClinicalNutrition》杂志上的研究结果显示,适量摄入叶酸,与心血管死亡、全因死亡风险的降低相关。研究选取了美国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中的14234名有心血管疾病诊断史和/或至少有3个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成人受试者,平均年龄54.5岁,男性占比52.4%。叶酸方面,包含受试者的总叶酸当量、饮食叶酸当量、食物叶酸、强化食品含的叶酸、叶酸补充剂、血清叶酸及红细胞叶酸信息,将每日摄入量由低到高做五等分。预估每日摄入总叶酸当量达到推荐每日摄入量的受试者,占总受试人群的60.3%,其中24.6%的受试者有服用额外的叶酸补充剂。主要结局方面,统计了从基线期至2015年12月31日的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在98,890人年随访中,共统计到2036例死亡,包含682例心血管死亡。多因素调整后,得到“J”型关联:总叶酸当量、饮食叶酸当量的适量摄入,与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风险的降低相关,较高量摄入则不能。倾向性评分匹配结果发现,与未补充叶酸的受试者相比,补充叶酸受试者的血清叶酸(64.2nmol/l)、红细胞叶酸(1608nmol/l)水平相对较高,与较高的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风险相关。与血清叶酸最低组相比,次低组的心血管死亡、全因死亡风险相对28%、22%。与红细胞叶酸最低组相比,次低组全因死亡风险相对低29%,最高组的心血管死亡风险则偏高。研究还确认了血清叶酸、红细胞叶酸与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的“J”型关联,进一步支持总叶酸当量结果。总之,适量合理摄入叶酸,与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长期生存上的获益显著相关,但过量摄入叶酸则不可取。以上研究明确地提出了适量摄入叶酸可以显著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风险。

因此,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片、磷酸川芎嗪滴丸、灯盏花素滴丸与叶酸协同使用,可以更好地发挥持久平稳控制血压、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文献资料

1、XiaoqingXu,etal.Associationoffolateintakewithcardiovascular-

diseasemortalityandall-causemortalityamongpeopleathighriskofcardiovascular-disease.ClinicalNutrition.14November2021

2、夏希,关注微循环:高血压防治有了新靶点,健康报,2023年11月6日

 

本文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本文综合整理自南昌弘益药物研发团队,欢迎转发,禁止转载,转载授权请联系0791-88161315。

版权所有© 南昌弘益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技术支持:云端科技

赣ICP备15005709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赣A202207910060

友情链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科技部网站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赣公网安备 36010902000143号